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时间:2019/4/18 10:15:48  来源:库艺术KUART

吴洪亮

WU HONGLIANG

  策展人,1973年出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采访人_于海元

  库艺术=库:所谓“有趣的时代”,您怎么来理解?

  吴: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出来之后,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在我看来,这个主题和当今时代现状是有关系的。我是做历史研究的,如果倒推一百年,今天的某些状况和当时有点相像,每当人类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状态,就会面临新的问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主策展人引用上世纪30年代张伯伦说出这句话,无论是讹传抑或咒语,当时一定是有所指的。后来我们目睹了二十世纪经济危机、二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

  今天我们也面临新的危险,全球化陷入瓶颈,科技发展进入新的时代,每天都有人谈起“人工智能”“5G”“活到120岁”等等话题,这都是人类发展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有趣的时代”,这句话背后有正能量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这是一个有意味的幽默。

  库:“Re”和“睿”,从汉字与英文发音的角度,去打通或者主动构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分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某种程度上其实凸显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多元属性。

  吴:应该是有的。我们说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甚至更加久远而没有断裂,一定是有它的理由。我是研究二十世纪美术史的,回观历史你会发现中国文化有一些主线其实从来没有变过,每当面对新的问题的时候,中国人很懂得如何从过往中寻找新的动能。我经常说一句话:从寻根中寻找力量。尤其在今天当中国初步解决了经济和国力上的问题之后,你会发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的尊重明显上升,开始对自己文化中的优势部分进行重新的研究和彰显,这个过程是很清晰的。

  其实在世界上也是如此,比如为什么会有文艺复兴,为什么发生在意大利?复兴什么?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力量是否会对今天人类的发展有所帮助,我们是否应该去重新学习和研究?这些问题都是很有意味的。

  库:艺术家如何选择?上届威尼斯中国馆主题为“不息”,探讨的也是当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看来这也是时代的主题。您认为本次会有何区别?在哪些方面会拉开差距?

  吴:这一届和上一次面对的社会问题有些不同。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是“艺术万岁”,你会看到在短短两年以前,大家还在狂欢于全球化带来的喜悦和对未来光明的想象。到了这一届的“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其实是有点沉重了。上一届邱志杰老师的策划“不息”,对应的已经非常好了。这次也有人问我为什么是你来策展?我虽然一直在做历史研究,策划20世纪的展览,但在我看来所有的策展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研究工作。我一直也在用当代的方法和思维做历史研究,对于当代的研究我也是放在历史中去思考的。

  恐怕跟浸淫在当代艺术风口浪尽上的人不太一样,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说是一个研究者。我花最多的时间来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前史”,也可以说是“前’85”的历史: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会变成今天的样子?艺术家的创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我在追寻它的根源。

  “睿”的提出,对我是习惯性的。包括在新闻发布会上我开玩笑说没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展览,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试图寻找艺术家及作品更原本的力量。艺术家的选择也基本上是关于“本源”的体验,我称之为感知的体验、日常的感悟、文明的偶合。

  我甚至在追寻人类原初还没有那么强的民族性的东西,比如说岩画、桥等等,在做大数据的时候,会发现世界各地很多东西如此之像,使我们惊讶。比如说费俊的作品是对于威尼斯的桥和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桥的呼应,寻找人类的相同来构建彼此沟通的可能。“桥”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桥”成为这个展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费俊的作品借用的手段是新媒体,但我认为他的艺术的精神是“睿”(Re)的。他的作品名字叫“睿寻”,其实就是“research”,研究的意思。

  艺术家耿雪原先学习雕塑,她的成名作《海公子》《米开朗基罗的诗意》等等,大家都非常熟悉。她是少有的能把叙事说得很当代又有意味的艺术家。她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作品,名叫《金色之名》。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她酝酿宝宝出生的过程。说的直白一点,这件作品就是一位女性对于生命的理解,是对于人之初和人类命运轮回的认识。

  陈琦老师的作品与水有关,我们都知道“水”和生命、人类的关系,和中国、威尼斯的关系。包括作品《别处》,是基于对“虫洞”的体会。人类发明了文字和书,书又被小虫子给吃了,艺术家觉得这个洞挺好看,挺有内质的,把它转化为了作品,整个过程是很有趣的,在我看来这都是回到原初去思考的过程。

  何翔宇的作品关于“口腔”。他目前生活在德国,出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问题。换一种语言会发现你的口腔发音、舌头、牙齿的运动都不一样了。他的展览现场就是一个放大的“口腔”,让人去体会和触碰。作品可以触摸,而且做了非常厚的肉粉色的地毯,走上去会有一种软软的摇晃的失重感。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跟主题贴的非常近,对文明原初的认识,对生命原初的认识,对身体原初的认识等,在我看来都是“睿”(Re)的。

  我有一点与邱老师的策展不同的是,上一届是运用文化思维、历史逻辑来策展,而这一次如果单从作品角度讲都看不出是哪个国家的作品,但是其中有东方的思维。包括这次的展览空间是借鉴了东方园林和西方建筑的很多概念,构成一个立体长卷式的空间,但直接看上去又不像中国园林,虽然我会借鉴“借景”“移步异景”等方式,但用的已经不是中国园林的符号。我希望带给观者东方性体验的同时,在视觉上是国际化的。

  库:面对今天的新问题,回眺或许才能获得由“Re”及“睿”的洞察。这是否也意味着您试图通过对传统的重新解读获得新的,甚至超越国族、地域界限的更大的智慧?

  吴:我可能一直在做这件事情。“Re”翻译成中文,有“回”的意思。我曾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给王天德老师策划过一个展览,就叫《回》。那天向一位外国朋友解释,我就给他写了中国的“回”字,“回”字放到北京就很好理解,就是皇城套着宫城。年轻的时候,我讨厌所有的墙,认为墙就是壁垒,都是“围城”,包括对所有以往的东西都在质疑,都想去摆脱。但今天突然故宫“火”了,这里除了故宫本身的能量,不得不说也是中国进入这个时代的一种共鸣。就如同这个“回”字,如果把它立起来,就是通向未来的一道道门。你以为通过这扇门走向的是过去,但也可能通向的是未来呢?当你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打开,过往的历史中会有新的发现,我一直坚信这一点。

  我在北京画院可能平时老东西看得多,但同时我有一只手一直在做帮助年轻艺术家的工作。今日美术馆正在举办的《找朋友》的项目就是几年前高鹏馆长和我发起的。当时我们发起了一种模式,这个模式今天生长的非常好,我也很欣慰。我一直在寻找的工作状态就是对传统要了解,对年轻人的东西要了解,然后寻找自己的角度和切入点。

  所谓的“回”,并不是我要变成“老古董”,而是在回去的过程中找到新的东西,和当下的现实生活之间进行对照,然后思考自己到底要怎样去做。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搭建方案

陈琦

CHEN QI

  1963年生于南京。

  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陈琦的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父纪念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牛津阿什莫纳博物馆、英国苏富比艺术学院、纽约国立图书馆、日本福岗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欧洲木版画基金会等机构收藏。陈琦曾出版《版画技法》、《陈琦画集》、《陈琦木版画集》、《时间简谱·陈琦1983-2013》、《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20世纪前中西版画形态比较研究》等。

作品:无去来处

作品:别处

作品 :2012 生成与弥散

费俊

FEI JUN

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荆州

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和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和设计作品多次展出于国内外画廊、博物馆和艺术节,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德国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睿建》世界效果图320a

《睿寻》app效果图2

睿建中国馆现场-ipad点位

耿雪

GENG XUE

  耿雪 1983生于吉林,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主要包括陶瓷、雕塑和影像等。

  耿雪作品被诸多重要国内外公共机构收藏,作品受邀参加世界各地艺术展,诸如2018年第21届悉尼双年展;2016年 “延伸的感官”B3 移动影像双年展,德国法兰克福应用艺术美术馆;2015年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China 8”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蓝布鲁克美术馆;2014年韩国釜山双年展;2009年《麻将》中国当代艺术展 , 美国加州伯克利美术馆与太平洋电影档案馆;2007年韩国仁川国际女性艺术家双年展等。

《金色之名》耿雪2019 视频截屏11/ 摄影:刘大鹏

《金色之名》耿雪2019 视频截屏14/ 摄影:刘大鹏/泥塑:甘浩宇

《金色之名》耿雪2019 视频截屏19/ 摄影:刘大鹏

何翔宇

HE XIANGYU

  1986 年生于辽宁省

  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知。他曾入围2014年平丘克“未来世代艺术奖”决赛,获得2016年CCAA年度“最佳年轻艺术家奖”以及2016年的“ARTNET新锐艺术家奖”。曾参与的主要展览及展映包括:“全球都市1.5: 延展智慧”国际艺术双年展(2018);“故事新编”电影展映项目(电影作品《The Swim》放映),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土与石,灵与歌”亚洲艺术巡回群展(2016-2018);里昂双年展,里昂(2015);上海双年展(2014);横滨三年展(2014);釜山双年展(2014)等。

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库艺术》投稿邮箱:kuart@126.com

垂询电话:010-84786155

2018年度艺术人物

ARTISTS OF 2018

隆重揭晓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