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被艺术继续“溺爱”的长城文化

时间:2019/3/16 8:54:38  来源:艺术界点

  长城,作为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遗产,备受世人瞩目。许多中外艺术家也不例外,他(她)们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平台,以此展现各自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艺术风格,其中,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各具独特的特点及个性,并分别准确地还原了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特征。

  1-阿布拉莫维奇《情人一长城》

  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合作。阿布拉莫维奇从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从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历时三个月在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和,然后挥手告别,结束了历经12年的恋情。

  阿布拉莫维奇希望以浪漫的方式结束这段“充满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关系”,她在梦中得到启示,于是两人决定展开这一次精神之旅。自长城分手,两人天各一方,直至2010年3月,乌雷出现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椅子上,这对曾经同生共死的恋人伸出双手,十指相扣,在分手22年后,达成和解。

  2-徐冰《鬼打墙》

  1990年,徐冰和他的团队花了24天在长城用墨拓印了长城的墙面,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拓片纸组装成一个宏大的装置——《鬼打墙》。针对该作品,徐冰认为世界上任何有高低起伏的自然物件和客观存在物,都可以作为版画家的原版来印刷,包括长城。

  《鬼打墙》用传统的拓印方式将万里长城这一举世闻名的中国形象留存于纸本上,凸显了历史古迹的真实感与延续存在的意义。并在哀伤与悲壮的孤独感中,寄以情感化的祭奠。

  3-蔡国强《为长城延长一万米——与外星人对话》

  1993年,旅居日本的蔡国强回到中国,在嘉峪关实施了他的爆炸作品《为长城延长一万米——与外星人对话》。该作品由100多名不同国籍的人共同从万里长城西段的嘉峪关开始,向西穿过荒漠,安置了一万米的火药和导火线。黄昏时刻导火线点燃后,一条瞬间的硝烟和火光的墙横跨辽阔的沙漠,整个爆炸持续了十分钟。

  艺术家将火药和长城这些具有中国特征的符号运用于行为艺术中,并以长城为载体,运用火药喷发的力量,传达了恢弘的历史气息。同时,借此传达、寻找到了地球与外星球之间对话的方式和途径。

  4-罗强《瞬间》

  2013年6月16日23:30时-17日凌晨3时。全球首例即时互联网影像作品《瞬间》(由巴力策划)跨国互动展,在中国的长城与法国巴黎的斯坦内兹艺术馆现场同步联网呈现,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位艺术家打破所有传统表达模式,借互联网技术手段,第一次进行如此规模化的艺术创作。

  罗强的作品,彰显了崭新的当代特征,他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即两地甚至更多的地域空间,将网络图片下载至定义主题后,使作品的视觉衔接与呈现,迅即构成了来自网络载体中的”社会内容“以及主导语言的实时主题景观,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应用方式,在阐释、陈述的节点,便形成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真实视觉景象。当晚(2013年6月16日)23:30时,长城居庸关现场,数十台电脑显示屏,依照长城现场结构逐一排列,其中,两台大型投影仪,以两座烽火台的墙体为背景,同步即时显像和投射影像作品,同时,绵延数公里的长城灯光被全部打开,瞬间,现场光影与艺术家的互联网影像作品交相辉映,并与斯坦内茨艺术馆若干电脑显示屏呈现的联网图像遥相传递,似如宇若轩。

  长城与斯坦内茨艺术馆,作为代表东西方各自文明的展示载体,即刻构成了归属于当代文化表达的崭新形式。艺术家借此不仅独创了归属于当代艺术语境的表达形式,也颇具创新的完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逻辑和观念的视觉化转换与再现,无论是应用载体,还是主题叙述,均饱满若溢,且能跨空间阅读到由时间制约的视觉语言及实际景象,包括当代社会诸多”人文内容“的即时元素。由于艺术家极为准确的语言定位,此次以《瞬间》为主题的创作项目,其特殊作用和深远意义,尤为重要,也预示了当代视觉艺术,已实际呈现出崭新独立的起点以及表述方向。

  编辑:尼宁editor: NiNi n g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