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龚贤 | 半生飘零,在黑暗中寻找到清凉世界

时间:2019/2/11 14:34:21  来源:月雅书画

  龚贤《疏林茅屋图》

  龚贤,清代画家、诗人、书法家,名列“金陵八家”之首。他可能是中国晚期绘画史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位画家了。他自信以大自然造物为师,中国绘画史上的诸位大咖诸如董源、黄公望都不在他眼下。他时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居,有“半千”之号。外界认为 “半千”的字号表现出他的狂者心态,自许五百年中没有他这样的画家。他的“岂贤”之号,也被解释为“哪里有我这样贤达之人”。来看看这位自狂的大师有没有这个资本?

  千万名画惊现拍场

  六月的激情并非只停留在世界杯,

  艺术市场也随着

  中国大陆地区春拍季的开启活跃起来。

  而中国书画单元

  作为本土艺术市场的重头戏,

  自然不会忘记带来惊喜。

  龚贤《草书自作词卷》局部

  近期开幕的嘉德春拍

  中国古代书画单元中就惊现

  龚贤书法作品《草书自作词卷》,

  这幅超过六米的长卷

  保守估价已高达2500万人民币。

  龚贤《草书自作词卷》局部

  实际上,

  对于龚贤的作品而言,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千万量级的拍品了。

  早在2013年,

  嘉德秋拍“大观——

  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就将

  龚贤《自书诗二十四首》作为主打拍品,

  最终以人民币2600万元成交。

  龚贤《自书诗二十四首》局部

  然而,

  对于不十分了解美术史的观众而言,

  龚贤这个名字或许尚显陌生。

  但是,

  龚贤可谓明清之际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他的艺术创作对后世艺坛影响深远。

  而要想了解龚贤,

  还需从了解金陵八家入手。

  半生飘零:百苦到老尚谋生

  龚贤身处的年代正值明亡清兴,

  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身世漂泊,

  几乎大半生都是在避难和艰难谋生中渡过的。

  “百苦不一乐,到老尚谋生”。

  是对他对自己一生遭遇的叹惋。

  龚贤 夏山过雨图 纸本墨笔

  141.8×57.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

  龚贤出生于江苏昆山官宦之家,

  他出生时,

  其实已然家道中落。

  幼年起随家迁居南京,

  十岁前,母亲便已去世。

  到南京不久,他父亲另娶。

  他祖父和父亲一起到四川去公干,

  从此一去不复返,

  而且没有任何消息,

  不知是在路上遇害了,

  还是如何,

  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所以龚贤的少年时代是很不幸的。

  清 龚贤 木叶丹黄图

  纸本墨笔 99.5×64.8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十三岁时,龚贤开始习画,

  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

  明崇祯末年,

  复社成员在南京秦淮河畔结社赋诗,

  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

  青年时的龚贤也怀着建功立业的热血,

  参加了复社的活动。

  由于人品正直,

  以及在诗、书、画上均有造诣,

  龚贤在南京士大夫中渐露头角。

  清 龚贤 山水册 32.9 x 59.1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然而好景不长,

  南明弘光元年(1645),

  清兵攻陷南京,

  年轻的龚贤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

  战争将他的生活拖入贫困之境。

  当时,

  北方已被清军占领,

  相对比较安定,

  清廷为复兴农事,

  圈地复耕,招募流民前来垦荒。

  为了谋生和躲避战乱,

  龚贤无奈开始了北漂。

  但生长在江南的他,

  长于吟诗作对,却不善于经营,

  加之身体羸弱,

  无法长期适应北方的清苦生活,

  不久后只好南归。

  清 龚贤 不觉山城点曙更

  龚贤回到南京以后,

  早年娶的妻子和孩子

  都已经在贫病中死去。

  他孑然一身,茕茕独立,

  难以生存下去。

  他在《之广陵留别南中诸子》中写道:

  “壮游虽我志,此去实悲辛。

  八口早辞世,一身犹傍人。”

  字里行间包含着伤感。

  迫于生计,

  他又不得不渡江来到扬州,

  再次续娶,并以卖画鬻字糊口。

  后来,

  龚贤应了泰州府海安镇徐逸的招请,

  前往滨海小镇海安,

  当徐逸儿子的家庭教师。

  在海安,

  龚贤得到东家的礼遇和关照,

  宾主相处融洽,总算有了一席安身之地。

  他一度产生定居海安的想法,

  说“爱此将添隐者扉”。

  清 龚贤 清溪隐逸

  大概是难以忍受内心的孤独,

  龚贤写下这样的诗句:

  “短衣曾去国,自首尚飘蓬。

  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

  35岁时,龚贤又离开小城海安,回扬州生活。在扬州的十多年,他看了许多富商巨贾收藏的古代名画,每有看画的会则不放过,尽力要对方把所有的收藏都拿来观瞻。遇上喜欢的画作,便探究画理,凭记忆反复摹写,得其精髓才肯罢休,大量的观摩使他的诗歌与绘画都走向成熟。

  龚贤 松亭远山图

  1666年,

  将近半百的龚贤

  又觉得在扬州生活没有安全感,

  他曾言

  “避贼还避兵,奔腾如惊禽”,

  于是决心迁回家乡南京。

  但回南京没多久,又遭到权势者的迫害。

  清 龚贤 山水册

  年代:清

  纪年:戊申-己酉(公元1668-68年),作者时年51-52岁

  尺寸:纵24.5 厘米 横34.2 厘米

  质地:纸

  上海博物馆藏

  刘海粟论龚贤有言:

  “他憎恨新朝,

  并不能摆脱清廷统治,

  更不能损伤新政权一根毫毛;

  他怀念旧朝,皇帝对他并无德政。

  无论汉族或满族地主当政,

  他都逃脱不了贫贱的下场,

  逃脱不了内心的苦痛,

  他都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旧官新贵。

  而传统的忠君观念,

  在民族矛盾面前,他出于大义,

  只能站在对他并无好处,

  十分黑暗腐朽的明朝一边。”

  龚贤再次返回南京居住,

  已年届五十,

  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

  国破家亡,

  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

  《登眺伤心处》一诗:

  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

  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

  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

  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

  如果说青年时代的龚贤还有一腔政治抱负,经过多年的漂泊,遍尝世事悲欣,他不免产生了归隐的想法,为了再次避祸,龚贤最后决定隐居于南京城西的清凉山。

  清 龚贤 八景山水卷(一)

  他在山上购置数间房屋,屋旁有半亩地可以种竹栽花,所以他将住所取名为“半亩园”。“半亩园”的地点非常好,可以登高远眺、纵览故国江山,也可以亲近自然,安心绘画。龚贤曾请王翚画了《半亩园图》,并题了长跋来描写“半亩园”的景色:

  “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

  登台而观,

  大江横于前,钟阜横于后。

  左有莫愁,勾水如镜;

  右有狮岭,撮土若眉;

  余家即在此台之下。

  转身东北,引客视之,

  则柴门犬吠,仿佛见之。”

  龚贤 八景山水卷(二)

  龚贤 八景山水卷(三)

  清凉隐居:课徒授业 穷造化之理

  龚贤在清凉山隐居以后,

  潜心绘画,研究画理,

  除了与周亮工、方文等

  同道故交有所来往,

  几乎断绝了一般的应酬交往。

  龚贤晚年不仅卖画、卖字,

  还招收学生教画,

  教导学生不要“奉师说为上智”,

  而是将“师造化”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

  龚贤做到了切实具体,有针对性。

  他为学生们作演示,

  把山水画中的

  树木山石、江河流水、

  房屋桥梁等逐一加以分析和讲解,

  指明画法的程度、应注意的方面

  以及初学者所最容易犯的毛病。

  他以浅显的词句,

  将自己的绘画思想明确切实地表达出来,

  平易近人,深入浅出。

  龚贤 八景山水卷(四)

  龚贤 八景山水卷(五)

  例如,龚贤向学生指出:

  “桥有面背。面见于西上,则背见于东下,往往有画反者,大谬也。”“画屋要设身以处其地,令人见之皆可入也。”

  “画屋固不宜板,然须端正。若欹斜使人望之不安。看者不安,则画亦不静。树石安置尚宜妥贴,况屋子乎?”

  “凡画风帆,或其下有水草芦苇杨柳之属,皆宜顺风,若帆向东而草头树枝皆向西,谓之背戾,乃画家大忌。”

  龚贤不厌其烦地

  向学生强调这些细节的真实,

  一丝不苟,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

  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去理解前人画法。

  龚贤 八景山水卷(六)

  龚贤 八景山水卷(七)

  龚贤 八景山水卷(八)

  龚贤有好几种山水画课徒稿传世,

  图旁有关于各种画法的批注。

  后人把他的课徒画稿上的解说汇编而成册,

  即是《画诀》,

  是为初学者讲解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技法。

  “龚贤有一个重要的学生王概,

  李渔编写《芥子园画谱》,

  就是由王概执笔画的,

  可见龚贤的教学成就。

  龚贤的课徒画稿

  龚贤的

  “庸手”与“生手”的理论也极为精辟。

  “安而不奇”的画家,

  只知道机械如实地复制自然,

  而这种照搬与复制

  往往会使得

  本来鲜活的自然变得更加呆板。

  他们被称之为“庸手”。

  龚贤指出,

  与其做一个“庸手”还不如做一个“生手”。

  因为“生手”虽技巧不够,

  不能把对象描绘得尽善尽美,

  但往往能保持艺术的风采以及心灵的真诚。

  清 龚贤 松林书屋图

  纸本设色 271.2×128.3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白龚”走向“黑龚” 画出心中的氤氲山色

  龚贤之所以能独立成家,

  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便是用墨与同时代的画家不同。

  关于传统师承,

  他列举了自五代至明末

  近七百年间的二十三位画家:

  董源、范宽、巨然、李成、

  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

  倪瓒、黄公望、王蒙、王绂、

  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

  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恽向、

  邹之麟、杨文骢、马士英。

  这二十三位画家,

  龚贤是否一一都有所学?

  小编毫无疑问地回答:是的!

  他在一六七四年所作

  “云峰图卷”后的一首长诗中,

  讲得清清楚楚。

  诗曰:

  “山水董源称鼻祖,范宽僧巨绳其武;

  复有营丘与郭熙,支分派别翻新谱;

  襄阳米芾更不然,气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传法高尚书,毕竟三人异门户;

  后来独数倪黄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赝休轻侮;

  吾言及见董华亭,二李恽邹尤所许;

  晚年酷爱两贵州,笔声墨态能歌舞。

  我与此道无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画云峰图,菡萏莲花相竞吐;

  凡有师承不敢忘,因之一一书名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十年的揣摩、酝酿,

  始有此无意中的顿悟。

  由此举一反三,

  我们便可以了解龚氏对于传统师承的虔诚精神。

  清 龚贤 柳林茅屋图

  龚贤晚年绘画

  浑厚华滋、墨气淋漓,

  被称为“黑龚”,

  而早期枯笔简淡的风格

  则被称为“白龚”。

  龚贤在看到米芾的作品之后,

  他好像是惊心动魄一样,

  因为米芾画得非常黑。

  他在心中思索,

  怎么才能把画变白为黑?

  龚贤 高岗茅屋图

  纸本墨笔 106×60cm

  天津博物馆藏

  从四十岁前后,

  到五十岁完成“黑龚”,

  中间相距十年时间。

  这十年中有一个过程,

  就是‘灰龚’阶段。

  这是不断加深的过程。

  当他完成‘黑龚’时,

  实际上带有反潮流风格,

  因为那个时代作品大部分

  都是偏白、偏枯而简,

  这是那个时代的风尚。

  所以,中国绘画史上,

  山水画史上,最黑的面孔,就是龚贤。

  龚贤是非常自得,

  他讲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前面虽然学的是米家,

  大米、小米到高克恭,

  但是工笔米家山是他创造的,

  没有谁能够积墨到七遍八遍十遍,

  只有龚贤做到了。

  清 龚贤 山半楼台近夕阳

  龚贤作品的感人,

  除去传统笔墨的因素之外,

  更在于他所营造的境界——

  “可登、可涉、可止、可安”,

  还在于笼罩其画面的一股气——

  天光、水气和空气的混合物,

  是一种自然的生气。

  这些使人望之而动心生情的因素,

  皆非得之于前人楮墨,

  而是孕育于大自然的结果。

  所以龚贤说:

  “我师造物,安知董黄。”

  奇了,

  怎么连董源和黄公望都不放在眼里了呢?

  他在古稀之年所作的画中还说到

  王绂、沈周晚年以

  “倪黄为游戏,以董巨为本根”,

  激动地发出:

  “吾师乎!吾师乎!”的感叹,

  怎么一下子把自己艺术的正派(“本根”)

  和别派(“游戏”)都抛开了呢?

  清 龚贤 翠嶂中天图

  在这个问题上所反映的,

  正是画家的不加掩饰的真诚——

  对艺术传统与大自然全心全意的真诚。

  全心全意到了忘我的地步,

  才能自然地显出个性,产生自我。

  江天忽无迹,一舸在中流。

  远岫已将没,夕阳犹未收。

  他的画没有人物,

  一片荒原气象,

  读他的画就好像身处在无边荒原,

  极目远眺,天地一片寂寥,

  野水荒湾,顽石层叠,

  一缕寒烟凝固在空中,

  无尽的荒凉与寂寞却暗暗的感染到你,

  似乎感受到作者那无天无地,

  无古无今的“半千”气象。

  ▲龚贤故居

  康熙二十八年(1689),

  龚贤年约七十岁“死于豪强索书之手”。

  据记载,在龚贤去世前,

  有一个颇有权势的“豪横”向龚贤强索书画,

  龚贤贫病交加,

  再逢精神磨难,致使卧床不起,

  不久便含恨长逝。

  死后因贫不能具棺葬,

  丧事全凭好友孔尚任料理,

  并帮其抚养遗子。

  龚贤遗柩后归葬祖籍江苏昆山。

  一声嗟叹,一段唏嘘,

  这位画家至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人生。

  金陵这片热土仍将养育更多的骚客文人,

  画者书家,

  但龚贤的名字将始终留存,润泽后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