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秩序 寓言”朱心宇 张安双个展

时间:2019/2/1 14:00:54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8-12-29 - 2019-02-25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机构:桥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D09-1
  参展人员:张安 朱心宇
  展览介绍

  朱心宇和张安都师出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画室,但两人的作品风格形态迥异。这也恰恰印证了三画室的教学理念,不以某种风格流派为导向,主张兼收并蓄;以发挥学生个性为前提,因材施教,使学生逐渐自觉探索自己的艺术方向。

  因此,他们的作品以双个展的形式呈现,就好像是同一尺度体系之下分裂的孢子,和而不同。朱心宇更多从绘画的行为过程中生长的视觉痕迹入手,试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言逻辑。张安则是逆向在写实绘画系统内不断深挖,直追西方古典绘画的语言方式,并融入了自己的个体经验和心理状态,以超写实和象征化的表现手法制造了一个塌陷而又面临重建的寓言景观。

  朱心宇:秩序轨迹

  朱心宇近几年专注于绘画的秩序,空间的节奏,绘画的痕迹与质感等话题的表达。这源起于在云南、内蒙古两地的写生经历,朱心宇在陌生的视觉景观中发现了一种类抽象的自然秩序,这激发了心宇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

  他开始搁置具体的经验,将线与色的运动和叠压作为表述方法,有意识的动作和不经意的留痕开始在画面中形成一种关系,朱心宇则不断的打破这种关系,而后进行再一次的重组,最后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视觉结构。这次展览呈现的作品是他对于这一话题的最新思考,如何在绘画的行为轨迹中挖掘语言和形式的可能,寻找自由意识和绘画秩序的契合。

  具体而言他先不预设任何结果,任由稀释的颜料在画面上的流淌,通过任意的涂抹刮擦形成一层肌理,在此基础上再叠加新的颜色层又刮离,不断的反复,直到纸张接近耐受的极限才停止。如此一来,与行动绘画颇为近似,绘画的行为成为传导朱心宇手眼心的基本方式。他需要考虑在每一次覆盖中可以保留什么,应该剔除什么,根据画面的形式需要加入什么。但不同的是,朱心宇的绘画过程看似随机,但其实也是他有意重构语言方式和秩序感的过程。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不断尝试各种可能,甚至方法、语言和表达路径也在不断的转换。作品的表层充满着痕迹感,多重颜色叠加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动作不均匀所留下的层层肌理,每次动作形成的边界以及几何形态,都成为了作品闪动的灵魂,既是身体动作转化为绘画轨迹后的呈现,同样也见证着时间流淌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到,朱心宇试图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幻中拉拽出一个属于个人的秩序轨迹。

  张安:景观寓言

  如何将经典的语言方式与当代绘画的视觉资源相结合,张安以他的绘画实践提供给我们一个视觉样本。张安的作品与个人的经验记忆和生存境遇相关,那些被时代遗弃的公共设施和私人生活的场景,都成为他笔下被无限聚焦的纪念物。身处高速变化的社会空间中,张安却有意地降下速率,以慢节奏感知对象的存在,用细腻的蛋彩坦培拉技法,以经典写实的语言手法从容不迫地传递出一种超越真实的不可知力量。他在以个体经验介入当代社会的同时,也在无处安置的废墟遗迹中找到了自己心理位置。

  并且,张安并没有以直接的笔法来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如拆迁、改造等问题,而是通过隐喻、象征的手法重新营造一种精神性的视觉寓言。他使用间接画法和古典形式在画面中去除了人物的痕迹,消解了叙事的因果,被深邃的灰暗光线笼罩下的水磨石地面、泥泞的车辙、晦暗的夜路、拆迁的残痕成为画面的中心。给它们一抹幽光,张安将它们与原有的环境脱离开来,用“超越真实”的语言方式将这些视觉印记深深的铭刻在画面中。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去自我化”的姿态,实际上借“纪念碑”之名将物我一体化,通过技术语言的不断深入实现主体感觉和观念的层层浸入,甚至将隐藏在图像中的嗅觉和触觉感受都挖掘出来。技进乎道,艺通乎神。通过不断的反复折腾,张安将他的历时体验与废墟遗迹的质感相互塑造,成为超越现实景观的美学客体。他的表达远比现实深刻,时间和记忆所遗忘的,被他深刻地感知并赋予一种精神张力,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悸动。

  张安以他的敏感和执着创造出一幅幅寓言式图像,深幽、神秘的气质最终升华为带有崇高性的精神内涵,既象征着时空的绵延,也隐喻了文明形态的不断更迭,还带着一缕诗意的抒情。

  ——汤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