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警惕廉价的身后评价

时间:2019/1/11 14:31: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不知何时,我们发现在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化艺术界开始热衷于对刚刚过世的艺术家进行热评。本来艺术家去世,对他的一生进行总结和悼念是无可厚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各种过度赞誉之词,“大师”“大家”“巨大损失”云云,其实是让这些刚刚离世的艺术家的灵魂及其家人难以安宁,适得其反。

  一些艺术界名家在世的时候,大都因淡泊名利或年迈体衰而很少参加社会活动,除了偶尔会有学生登门问候,可谓是冰清水冷、门可罗雀,更很少有专家学者真正去研究他,对他们所取得的贡献和成就进行必要的梳理,给出具有价值和有责任的评价。而在这些艺术家去世之后,大多数媒体都表示扼腕叹息,甚至对其过度美誉,越煽情越具有关注度,越拔高越具有新闻性,成就说得越大越令人惋惜,实际模糊了新闻真实性和学术客观性的界限。这种现象恰恰和悼念亡者的初衷南辕北辙。

  艺术家的评价是对艺术家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解读和认可,对其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综合评定。艺术大家往往对一个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艺术创造成果往往会影响该艺术学科的持续发展,甚至改变该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构建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他们以创造时代的精神产品促进社会的智性发展。因此,对艺术家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言过其实则缺乏可信性和权威性。

  对艺术家的身后评价往往可以涉及几个方面。一是艺术成就的评价,即在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对艺术家在艺术本体上探索成果的肯定,艺术创造成果大小的界定。二是艺术家艺术作品所达到的精神层面的高度,即艺术作品是否在其所涉及学科具有开拓性,以及具有精神启迪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三是艺术家作品和艺术史的关系,即是否能客观评价艺术家和其作品在艺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艺术界对艺术家的身后评价通常有三种现象。一是过度拔高和美誉艺术家生前的艺术成就,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占较大比例。二是对艺术家低估或贬低,即以艺术家生前的社会身份和现实地位,作为重要标准去衡量其最终所取得的成就,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也有因艺术风格和学术观点不同,站在个人立场上对艺术家成就出现的贬低或否定评价。三是忽略艺术家生前的人品和艺品的评价,即艺术家生前为人处世、社会责任、公益事业的表现。这里并非是对艺术家生前社会形象的贴金,而是因为如果艺术家过多考虑个人利益,极少考虑个人和社会、国家命运的关系,其作品是很难达到一个思考层面和精神高度的。艺术作品除了审美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没有精神高度的作品必然是缺乏启示意义和教育作用的。艺术史讲究客观性,可以以艺术创造作为唯一标准去评定,但是艺术家身后评价应提倡在有温度地对亡者哀思和追悼的同时,注重人品评价,注重其对艺术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我们对死者辞世会有悼念之情,身后评价也会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掺杂其中,往往哀伤大于理性。而艺术名家的身后评价却和普通老百姓的悼词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这不光有追忆亡者这个层面的意义,它还涉及艺术成就、社会贡献和艺术史关系的认识和评定问题,如果无视这种现象,还会出现误导公众的负面作用。对一般艺术家,适合对其生前整个人生艺术轨迹进行总结概述,但对艺术名家或艺术大家,除此之外,对其艺术成就的评价应当更理性、客观、慎重,甚至是高度重视,以便为将来建立一个客观真实的艺术史体系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