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虽然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可在书法上赵佶绝对不差于儿子赵构

时间:2018/12/16 11:31:27  来源:书法名家堂

  要是把历史上有文艺才华的皇帝排一下名单的话,宋徽宗赵估倒是位起眼的人物。虽然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可是对于文学艺术,如诗词书画方面,却有着很深的造诣。平时,他经常和蔡京一起谈论书法,并且总喜欢把那位癫狂得让人捧腹的神经质书法家、当时做着书学博土的米带找来,让他写字。

   赵佶的书法,起初学习初唐清瘦的薛稷,后来又学当代恣纵的黄庭坚体。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摸索以后,终于把他们两家清瘦和恣纵的特色结合在了一起,又加进了点飘逸潇酒的风格,从而开创了一种名叫“瘦金体”的新书体。当时宣和御府所藏的古代法书真迹,大多由他用这种“瘦金体”的小楷题上标签。

  在书体上,赵佶的路子擅长于楷书和行草、草书。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楷书《千字文》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草书《千字文》横卷,就是他所创典型风格“瘦金体”的代表作品,其中尤其以草书《千字文》为更加精彩。草书《千字文》横卷全长10米,总计99行。打开横卷,顿感卷上盘旋的气势和狼藉的点画扑面而来,种 暴风骤雨、雷鸣电闪的美感,使人看来骇目惊心,感叹世上书法之美之动人,竟然以至于此。再之,全帖从头到底,- 气呵成,笔力始终贯注,半丝儿也不见疲弱的痕迹。一种充沛的龙马精神,分明是活生生的艺术生命力的表现。

  有意味的是,不仅徽宗赵佶的字写得好,就是他儿子高宗赵构,也写得一手美字。 说到家学渊源,父子都是书法家,在我国漫长的书法史上,从三国的钟会、钟繇,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初唐的欧阳询、欧阳通,乃至北宋的米带米友仁父子, 每个朝代都可举出典型的例子来, 真是代不绝书。

  作为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构,政治上同他老爸一样, 昏庸无能,但是表现在书法上,却是十分的懂行。还在赵构登基之初,他就安于半壁江山,设置起御书院来。当时召集天下擅长书法的人,允许他们自我推荐。自此以后,每当每年农历九月以后,赵构晚餐完毕,总爱召来侍书、侍读、待诏书艺等有关人士,在小殿里挑灯写字,同时借此询问、采集外面的有关消息,直到二更左右,方才散席。也就从那时候起,朝廷颁布的诏书,书法佳妙,-扫五代以来芜杂的风气,继承了盛唐书法劲爽可观的传统。

  在师承上,赵构取法广泛,对于魏晋以来直到六朝笔法,他都用心临摹,所以“众体备于笔下”,最后终于自成一格。作品如“玉堂”两大字,《道德经》、《心经》、《赐岳飞批答卷》、《翰墨志》 三则等,都写得相当的有风韵,耐人寻味。值得一提的是,赵构的书论《翰墨志》一卷, 对于书法颇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文章认为,学习书法,正楷和草书两者不可偏缺。其中“正(正楷)则端庄雅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廊庙;草(草书)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然而两者之中,又必须先学正楷,因为“楷法既到,则肆(放)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而笔势翩翩可观”了。又认为,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之中,笔意不同,“往往篆、 隶各成一家”,正、行、草也“自成一家”。至于融会贯通,那又“五者皆在笔端,了无阂寒(一点儿也没有隔阂) ,惟在得其道而已”。

  因此,书法除了平时力学不倦,还必须要有“风神颖悟”的情性,否则也难以成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