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对话:水墨艺术家陈俊悉尼个展

时间:2018/11/14 11:31:30  来源:新浪收藏

  前    言

  二十世纪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在其诺贝尔奖文学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感悟人生,赞美生灵的慨叹中写到:欢乐,如醉如狂的欢乐,好比一颗太阳照耀着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成就,创造的欢乐,神明的欢乐!唯有创造才是快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其余的尽是与生命无关而在地下漂浮的影子。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可怜的是不能生产的人,在世界上孤零零的,流离失所,眼看着枯萎憔悴的肉体与内心的黑暗从来没有冒出一朵生命的火焰!可怜的是自知不能生产的灵魂,不像开满了春花的树一般载着生命与爱情的活力!……这种典型的柏格森派的人生观与贝多芬式的艺术论在二十世纪的美国青年艺术家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创造是欢乐,创造是消灭死的理念与美国固有的追捧心灵自由,推崇艺术创新,褒尚改造世界的精神相溶合而形成了美国艺术观念中的特殊基调——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再造美的形式;艺术是创造,再创造,再再创造。

  画家陈俊是我近年在中国结识的一位深具创新力的青年艺术家,在长年的艺术创新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在其追求艺术形式美的路途中悟寻到了古典美与现代符号没相契合的意味形式。在陈俊先生的画作中,我们透过“似美国硅谷信代数字灵码”般的符号美与“似遥幻玄点般虚拟现实,重构未来”的幻化力,仿佛让人们的审美在现代意味的形式下透读着古典的韵动,而在中国古典山水画构图的原型中卯装了现代审美的“锌片”与时代的斑斓色彩,赏读时,无不被那种近似印象又飘然物表的神秘气息所吸引,也时时被极强的感染力与全新的表现所震撼。从他的艺术创新的思想看,他的创作理念与美国艺术的精神遥相吻合。2016年我介绍他加入了著名的美国迪贝艺术家协会并通过这个美西著名的国际艺术桥梁般的组织把他的画作介绍给了美国西部主流画家圈、评论家圈与圣荷西艺术市政厅美术专家委员会。在当年迪贝·罗芙威宫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组办的“迪贝中国画家赴美选拔预展——暨巴巴拉·波拉克点评大师课”中,美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巴巴拉·波拉克称赞他的作品“很有创新力,在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中开创了一个新视角!”。另外,陈俊先生的创作作品在圣荷西(硅谷)职业画家圈内也引起了不同反响,美国迪贝艺术家协会美术分会会长布朗克·奈尔惊叹他的创新力:“他的画作投射着未来思维,或许能够启发硅谷跨时代的艺术与科创灵感……”。

  在中美深度文化艺术交流的今天,作为美国政府文化艺术大使,美国艺术行政管理人员,我把画家陈俊及他的作品介绍给美国艺术家、知名画评专家、名牌艺术大学、国家艺术博物馆、画廊与美西著名艺术出版社与美西文化艺术政府平台,期望他的这次个人画展作为圣荷西艺术市政厅严格筛选并特邀的国际新秀迪贝画家,且作为中国很具潜质的青年艺术家能把他的创新理念、创作技法与审美经验分享给美国艺术家并作为了解中国艺术家的一个窗口,同事也更期望在圣荷西艺术市政厅的精细策划与安排下能使这次“再造——陈俊个人作品展”在美西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影响力与共鸣!最后特别鸣谢迪贝·罗芙威宫国际中心与圣荷西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

  策展人:丁东辉

  美国政府国际文化艺术大使

  圣荷西艺术市政厅行政长官

  陈俊的创作,往往以一种“破局”的方式介入到山水中国古典山水画之中。古典山水画复制品,作为一种古典精神的代表符号,与艺术家当下的创作在构图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却又在精神趣味上产生对照与碰撞。在画面中,艺术家经常制造出一些当下日常可见的视觉符号,以此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产生某种关联。同时,他又力图从具体而微的物体图像当中抽离出一种整体的视觉印象,这种印象所对应的当代精神,同样能够与山水画所代表的抽象的古典精神具有可比性与对应性。

  ——文/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博士生导师)

  陳俊的“都市山水”系列,用混雜了名牌商品Logo的鮮豔色點取代皴法、線條,重構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經典圖式。色彩斑斕的點以及寶馬、可口可樂等當代商品社會極具代表性的標誌,猶如閃耀在當代都市夜空中的霓虹,將亙古不變的自然山水嚴密覆蓋,呈現出繁華都市夜景一般的當代景觀,而這也正是最初激發陳俊創作該系列作品的靈感之源。對當代消費文化的敏銳思索,也許與陳俊成為職業藝術家前作為商業設計師的工作經歷相關。

  在稍晚一些的“經典·今典”系列中,陳俊截取山水名作複製品的局部,將“古典的”現成物與自己“當今的”創作並置,其創作的圖式來源以及藝術家對於文化斷裂、文化基因問題的反思得以進一步明確。通過與古典原型拼貼式的並置,可以看到無論是北宋山水畫剛硬的皴法、雄渾的氣勢(作品《經典 ·今典NO.9》所引用的古代繪畫原型是北宋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還是元代繪畫中寧靜淡泊的文人氣息(作品《尋找倪雲林NO.2》中的古代繪畫為元代著名文人畫家倪瓚的作品),都被代表當下的、具有消費文化特徵的視覺符號遮蓋得毫無蹤影,只留下古典的圖式和複製品,猶如傳統精神的軀殼。

  水墨艺术家陈俊:

  “不同地域和身份的人看我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是误读。”

  City Weekly:您这次亲自来到悉尼办展,对悉尼有什么印象?

  陈俊:现在已经全球化了,这边华人也很多,我觉得没有太多陌生感,第一印象觉得悉尼是个非常精致、尊重文化且整体人文素养很高的城市,体现在城市的设计、历史文化建筑的保存、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上;还有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可以自由呼吸!一来就被这座高颜值的城市吸引住了。

  City Weekly:我知道您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水墨来创作,在您看来,这个水墨创作有什么魅力

  陈俊: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中国的艺术家,我希望从自身文脉出发,水墨作为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上具有很强独特性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身份和象征,我要做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当代艺术,我更喜欢用水墨来表达,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City Weekly:那您觉得笔墨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陈俊:我们所说的“笔墨”主要是讲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它的核心就是“笔墨”,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判断笔墨好坏标准的方法,但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笔墨已经发展到了无法逾越的高度,传统的文人画过于的程式化以及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语境在当下已经丧失,石涛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也是对笔墨的发展应该与当时文化语境相适应的,所以在当下工业文明的语境下,不能用传统对笔墨的标准来评判了,而且我们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传统,还有全球化的问题,所以中国传统中最具魅力的笔墨作为一种资源如何转换成当下的具有穿越古今和连接东西的更具魅力的艺术形态是我们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City Weekly:我看到您的作品主要是用“点”来表达,这种“点”跟传统有什么关系吗?

  陈俊:这个“点”它也是一种语言,这种“点”与传统的“皴”之间有某种关联,传统山水的皴是画家外师自然并结合内心的审美提炼出来的一种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是超越了技术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我画画也是在一层层的在点,一遍遍在积墨,这种生命的体验也像修行一样,好像与传统的皴在精神性上有某种关联,传统的皴对应的是农耕文化,而当下是一种工业文明之下的物质时代,我的这种点所带来的精神体验更多的是一种虚无与乌托邦的生命体验,

  City Weekly:可以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创新。

  陈俊:可以这么说,在当代的文化语境,我采用现代化的语言方式。所以最开始我在艺术语言的本体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实验,语言的独特性也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之后,还要思考在观念表达上可能性,语言与观念其实就是方法论跟价值观的关系,用这种语言来说这种话。

  City Weekly:那您这次也是走出了国门,来到了悉尼。您认为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的国际化,还有更具当代性?

  陈俊: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全球化。我们的作品要放在全球化的语境里面来评说,东西间的碰撞与对话,互渗与吸收,只有在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更深的认识传统,利用传统,再造传统!我的作品也不是传统的中国画了,已经很综合了,我们要在世界的当代艺术中体现中国的价值。

  City Weekly:综合材料?

  陈俊:对,现在中国的艺术要跟国际接轨,要与全球对话,以前很多画展都以画种区别,比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现在看来是很局限的,已经不能满足表达上的这种宽泛的需求了,综合材料打破了画种的界限,包容性很强,借鉴了各种表达方式,文化之间互相融合了。我觉得我的作品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人眼里我的作品是很西方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我的作品还是很东方的,我的作品刻意保留传统的宣纸,墨汁、毛笔作画,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放在不同的地方和让有不同身份的人去看我的作品,他会有一些不同的解读,甚至是误读,我觉得都是很有意思。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