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李铁夫的“革命艺术”观——从李铁夫的漫画《今日时局》说起

时间:2018/11/13 11:16:24  来源:《美术学报》

  李铁夫有句口头禅挂在嘴边:“我平生有两大嗜好,第一是革命,第二是艺术。”《致公堂老叔父·革命元勋·东亚画王——李公铁夫传略》(下称《传略》)说他:“一九〇七年,思想猛晋,认定美术为革命运动武器,革命为艺术推进机,二者不能须臾离也。遂在英国因磨示壁,除攻美术外,并与孙公中山设立兴中会,后改为同盟会,宣扬民族精神,以开革命之花。”[1]

  过去在李铁夫的研究中,鲜有涉及李铁夫的革命艺术观的讨论,如今要全面研究李铁夫,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课题:为什么他对革命事业如此执着?是什么原因令他洞悉“美术为革命运动武器,革命为艺术推进机”?他是如何运用艺术的“武器”“宣扬民族精神,以开革命之花”?遗憾的是相关文献留给我们的线索仅仅是“变卖油画二百余幅,及演剧筹款,以助军饷,输财出力,鞠躬尽瘁”[2]而已,而李铁夫的作品,也鲜有“革命”题材。尽管文献中反复说他有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愿,但绘制了否?无迹可寻[3]。他离世后唯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那张《蔡廷锐就义》,画的是在二次革命中蔡廷锐烈士慷慨就义的场景:这烈士倒卧血泊中,双手扣着手铐,面孔冰冷恐怖,脸上流淌着鲜血,一顶礼帽抛开,眼睛怒睁,双拳紧握。凛然之气,洋溢于画布之上,让人想起了荆轲刺秦王时的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张画,李铁夫是根据一张照片进行再创作的。它寄托了画家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也表现了画家直面死亡的大无畏精神,当然,也要使坐享革命成果的人警戒,让后来者警惕。但此画也难以解读李铁夫“认定美术为革命运动武器,革命为艺术推进机,二者不能须臾离也”之理念。有鉴于此,本文以其遗作及所见的文献资料为切入点,试图解读李铁夫革命艺术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革命艺术观之发韧——从《今日时局》说起

  在李铁夫的遗作中,有一幅不为人注意的绘于1951年名为《今日时局》的漫画(图1)。画边上写着“美国独霸世界”“此桶毒药,专治美帝之疫毒——朝鲜、日本、台湾”之文字,署“1951,铁”[4]。看来,这幅漫画可以让我们穿越时代的风云,拂去历史的尘埃,尝试探究李铁夫革命艺术观的形成。

  图1 李铁夫 《今日时局》 漫画 1951年

  图2 谢缵泰 《时局图》 漫画 1899年

  中国近代第一张漫画是谢缵泰所绘的《时局图》(图2)。谢缵泰(1872-1937)字圣安,一字重安,号康如,广东开平人,生长于澳洲,精通英文。1888年随家人回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1892年3月13日与蓄志反清复汉的杨衢云在香港百子里一号二楼创办以“开通民智,研究新学,尽忠报国”为宗旨的辅仁文社,是为旅港华人新学团体之滥觞。乙末(1895)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回国组织兴中会,谢缵泰旋即加盟,并会商袭取广州起义策略,事败后孙、谢二人被当局以一千元花红银悬赏[5]。其后任英文《南华早报》编辑。1899年7月19日,他创作了一幅政治漫画《时局图》,画面以中国地图作背景,狗(英国)盘踞在中国的南方,北极熊(俄国)横霸无忌地占东三省地方,蛤(虾)暗指葡萄牙侵占澳门;“肠”(德国)强租胶州湾,以山东为势力范围;日(日本)占据辽东半岛,魔爪伸到了台湾;鹰(美国)飞来分食……帝国主义对着中国虎视眈眈。图上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谢氏这幅漫画已不是个人民族仇恨的无奈渲泄,而是来自一个革命者自觉地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严肃地思考国家、民族、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寻求一种新型的宣传武器,力图唤起人民的觉醒、激发人民的仇恨、积极参与拯救中华民族的斗争。它是历史处在激变时代的产物!它是呼唤革命的号角!正因漫画把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因此它无数次地被翻译、印制成各种各样的外国文字,并被人们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对时局的认识进行修改与完善,被国内外的报刊争相发表,广泛地传播。1903年12月15日《俄事警闻》创刊号上刊登了由《时局图》改编的《瓜分中国图》,并撰文介绍。1904年10月25日《世界公益报》上刊一广告:“最新五色时局图发售:此图顷由日本办到,与别不同,下有题词及警醒录数千字,读之令人神惊者。每张二毫半。”这张《时局图》,增加了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

  李铁夫能看到《时局图》这张漫画吗?答案是肯定的。文献显示,这幅漫画被革命党人作为宣传品寄到世界各地,“鼓动中国人民起义,反对满洲强盗”。寄送的地点就包括“美洲、檀香山、澳洲、海峡殖民地、曼谷、西贡和加拿大的党人”[6]。这幅有粤讴题词的1904年版由日本办到的《时局图》,至今仍收藏在美国国立档案馆[7]。因此可以确认,无论李铁夫当时身在何处,他都有机会和有可能看到这张漫画。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儿,看到这张漫画,一定必有所为。这很可能是他投身革命、萌发其革命艺术观的重要契机。

  有研究表明,李铁夫1905年认识孙中山,参加致公堂及兴中会的革命活动,成为孙中山最早的支持者之一[8]。但由于文献的匮乏,我们无法准确知道李铁夫何时何地投身革命的。但《传略》中说他1907年“思想猛晋”,据此可以推断,他在1907年前至少经过两三年的历练才有可能达到“思想猛晋”的境界。而《时局图》流布海外的时间、地点正好与李铁夫投身革命的时间大致吻合。

  李铁夫的《今日时局》与谢缵泰《时局图》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关联。其一,两人均以“时局”为题。谢氏的《时局图》曾被多次修改,题目也有所变化,如《东亚时局形势图》《时局全图》《瓜分图》《瓜分中国》等,但谢缵泰的原图和1904年的修改版均有“时局”二字。李氏的漫画则亦以《今日时局》名之,显示了他对中国“时局”的关注。

  当然,虽然谢、李都以“时局”名画,但时移世易,50多年后时局的变化已恍若隔世。谢氏时代,是群魔环伺,瓜分豆剖,面临亡国灭种之危局,故令他生发忧国忧民之情,发出“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的呼唤;而李氏所处的时局,已经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代,此际正逢抗美援朝如火如荼的历史时期:美国大力扶植日本恢复军火工业,把它变成为美国的“兵工厂”,为日本经济注入了起死回生的“强心剂”的势力;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刻派遣第七舰队驶向台海,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台湾从此成为美国西太平洋的一个防线,国民党再度获得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加上日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襁褓的摇篮中。1950年7月中旬,李铁夫卧病东华医院,在病床上参与了港九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并发表书面意见:“我们警告美帝为首的战争贩子们,公然武装干涉朝鲜、越南和台湾,这是希特拉纳粹们一样自取灭亡的道路,如果还敢盲目无耻的乱动,结果必被全世界人类和平的力量所克服。”[9]1951年他绘下了这幅漫画。

  其二,细审两幅漫画,虽同题“时局”,而时局已易,但却有共同之处——以动物为象征符号,隐喻受到了列强(动物)的蚕食、侵略。谢缵泰的漫画以兽、虫类来物化帝国列强势力对中国的侵略,1904年的版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三个代表清政府的人物,揭露他们的贪污腐败,从而更突出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而李铁夫的《今日时局》鉴于当时主要面临美国的强敌——副题是“美国独霸世界”,同样以虫类如蜘蛛、毛虫寓意美帝国主义的势力。画的左方,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右方是各种害虫盘缠在写有“朝鲜”“日本”“台湾”的病树上,画面的正中是两个中国士兵向病树上的害虫喷洒“专治美帝之疫毒”的毒药,士兵的后侧,两个士兵疾步跑来,前赴后继。两幅漫画,画于不同的时世,画风也截然不同(谢氏的画,纯粹是图解时事的作品,李氏的则是水彩画、国画等多种形式风格兼备的作品),却同以“时局”名之,同以兽、虫寓指列强,同样表现了一种浓烈的家国情怀。由此可以推断,李铁夫不仅在当年看过这幅漫画,而且还深深地印诸脑海,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也让他对于美术的功能有了新的认知。

  在《时局图》之外,李铁夫革命艺术观的形成还有更为直接的因素。20世纪之初,中国的仁人志士和知识精英们就意识到要保国保种,建设新中国,就必须开通民智,特别是开通“下等社会”,而小说、戏本(文明戏),花花纸(图画)是他们最常用的三种方式。但国情的现实如当年《警钟日报》“社说”所言:老百姓普通文化程度低下,小说看的人很少;戏本虽好,但成本高企,人才奇缺,难以普及。唯有图画,本轻价贱、受众面广,而且易读易解,很能动人的优势[10]。于是,一种借助新媒体——报纸杂志逐步兴起的时事漫画、时事画应运而生,且成为革命党人宣传革命、开启民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工具。

  一场由美国政府促成的“反美拒约”运动,更是促使了中国漫画及其充满革命色彩的绘画的蓬勃发展。鸦片战争后,美国大量招募华工,利用廉价劳动力在西部垦殖、采矿及修筑铁路,华工为美国西部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引发广泛的工人运动。美国政府在血腥镇压本国工人罢工斗争的同时,为转移斗争视线,认为是华工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煽动排华。一时间华工财物被抢劫,华人房屋被烧毁,侨民生命遭到严重威胁,甚至入境华人亦经常受到种种刁难、欺凌和侮辱。随着美国经济衰退和到美国的华工越来越多,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史称“排华法案”。1900年又宣布扩大条约的适用范围至菲律宾和檀香山。1904年12月排华法案到期,旅美华侨十余万人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废约,但美国政府悍然拒绝这一正义要求,并再度提出续订新约。此事激起中国各界人民的反美爱国情绪,由于旅美华工以粤人尤多,众情更为迫切,反美拒约活动最为活跃。广州八大慈善机构和七十二行总商会发起了七次集会,商讨对策,决定实行“文明抵制”,组建拒约会,通过包括办报、白话小说、广告、传单、现身说法会在街头演说等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抵制美货的运动深入到穷乡僻壤,妇孺皆知。1905年上海的抵制运动伊始,艺术家也各出奇招:台山画家在从日本订购的扇面上绘制图画,一面绘画美苛待华工之惨象,并附题词,其一面则绘牛受主人鞭挞的图像,水牛象征在美华人劳工,而那“主人”则为美国人,此图志在激动国民公愤[11]。在抵制运动进入关键的时刻,著名报人郑贯公发表了《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提出“图画不可不多”“讴歌戏本不能不多”[12]等办报方针,于是,图画与戏本便成为这次抵制运动的最重要的宣传工具。8月初,潘达微筹办《拒约画报》,内容“专绘美人疟待华工之种种惨状,使阅者一见即刺激脑线,兴起其拒约之雄心”[13]。

  正当抵制运动有序进行之际,广东南海的美国华侨冯夏威(1881-1905)从美国回上海,代表旅美华侨向清政府请愿,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华侨利益,组织华侨到上海领事馆前请愿,均无结果,遂于7月16日在美领事馆前愤然服毒明志,以死拒约,并留下两遗书,一致美国领事,谓苛约当废,一告国人,期望坚决把反美拒约进行到底。冯夏威之死,对如火如荼的广东反美运动无疑是火上加油,广州的演说无日无之,禁售美货,高潮迭起。在广州的外国人如美国总领事和驻华记者都确信:抵制运动在广州这座城市强力地进行着[14]。

  西奥多·罗斯福连任第二十七届总统后,便就中国的反美拒约大放厥词,声言“中国切须注意,慎勿坚持其意”,一面进行恐吓,一面准备派出其女儿爱丽丝小姐与美国兵部大臣达辅德将来中国游历并视察抵制美货情况,逼迫清政府压制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15]。消息传来,潘达微心生一计,鉴于当时代步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便画了一幅《龟仔抬美人》[16]的漫画(图3),上绘四只乌龟抬着轿子,上坐一美人,上方题有一广东方言的顺口溜:

  丑丑丑,

  美国人作我地系狗。

  第日佢就来我埠,

  想探听我地人心够唔够。

  千祈唔好抬佢亚。

  牛豆!

  如果你重抬,

  就系哩只家烂豆。

  图3 潘达微 《龟仔抬美人》 漫画 1905年

  很明显,漫画是在鼓吹轿夫拒抬美国人。当该画送到拒约会后,拒约会马上刊刻成揭帖(传单),遍贴通衢,轿夫都纷纷表示拒抬美国人。《龟抬美人图》不径而走,美国领事懊恼成羞,给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出照会,谓漫画中的龟是下流动物,是对爱丽丝的人格侮辱,应难宽恕,请为查禁[17]。清政府不敢怠慢,9月2日岑春煊一方面以慎重外交为由,发出告示:美国贵宾来访,我们必须以礼相待,漫画侮慢客人,必须一律撕毁,另一方面对拒约会采取行动,施计陷构该会领导人马达臣、潘信明、夏仲文。次日,各报纷纷报道府县以《龟抬美人图》构陷马、潘、夏的消息。据香港英文报章The China Mail报道:在香港出版的《世界公益报》不断散发煽动杯葛美国总统女儿访问中国的言论,并在9月3日刊登了影射美国总统女儿爱丽丝·罗斯福小姐乘坐由四只乌龟抬的大轿的漫画,为阻止此类活动继续发展,香港政府马上把该报李大醒等两名编辑驱逐出境,五年内不得进境,并立即由清政府官员押送乘KINSHAN号轮离开香港前往广州。于是,港穗两地的报纸纷纷遣责政府及美国领事卑鄙的行径,要求释放马、潘、夏。各界代表几经交涉,政府拒不放人。眼看初六即至,潘达微又画了两个揭帖漫画的版本,一是四个女人所抬之轿上坐着一只大乌龟,题为美人抬龟图;另一只画一只大乌龟坐在轿上,没有人抬。同样题了一首打油诗:

  中国人心齐,

  齐把美货来抵制。

  制死花旗鬼,

  变成大乌龟。

  凡是中国人,

  誓不抬乌龟。

  画家再画这两个版本,其意图一是希望继续鼓动轿夫抵制抬美国人,但考虑到一旦轿夫无法拒抬,便反讥坐轿者为乌龟,其斗争之策略,可谓绝矣!

  《龟仔抬美人》漫画风波引起国际关注,在广州的外国人如美国总领事、驻华记者都确信:抵制运动在广州这座城市强力地进行着[18]。已到达香港的美国代表团仍纠结着究竟去不去广州,驻广州的美国领事给爱丽丝寄去了一张漫画,说明广州反美情绪高涨,是个危险的地方[19],驻港总领事布拉格(Edward S. Bragg)发出了“游踪宜慎”的警告:广州是中国反洋人最甚的一座城市,现在反美尤甚,为了安全“不宜作羊城之游,免生事端”[20]。为此塔夫脱已经决定不去广州,因为那个城市反美情绪强烈,并且处处贴着“令人厌恶的标语”[21]。但与中国有商务交往的人则极力说服塔夫脱必须亲自去一趟,而爱丽丝也出于看看这个最早开放的中国港口城市的好奇心以及想亲历抵制运动场景,也坚持按计划访问广州[22]。9月4日,爱丽丝与美国代表团一行86人由小吕宋抵达香港,是晚即搭金山轮前往广州游玩。代表团不让女宾上岸,恰好爱丽丝认识了一位美国炮艇指挥部的军官,他建议爱丽丝等女眷乘坐炮艇在岸边眺望广州街景。脱塔夫对此同意。坚持“文明抵制”的广州民众对他们的来访自然没有任何威胁,但据爱丽丝回忆:“有一次有几位苦力在岸上愤怒地朝她们挥舞拳头。”[23]次日他们一行匆匆离广州到香港。不过,爱丽丝大概还是想领略一下中国的民间风情,欲坐轿游览香港,于是由宪府遣华人警察去雇轿,但有七位轿夫“决不允雇,且欲遁去”,因而被“官判每人罚五元”[24]。

  美国代表团广州之行有惊无险,于是美方乐观地认为:“代表团的广州之行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相信抵制运动在星期内就将结束。”[25]然而事与愿违!尽管上海等地清政府在8月31日发布了诏书下令禁止所有的抵制行动,局势逐渐趋于式微,但广州却成为一个抵制中心。他们以纪念冯夏威之死,把传统习俗的祭祀仪式改为全民的参与的活动,冠之以追悼之名,行抵制之实的集会:先是9月21日在南武学堂举行,向当局施压释放。10月15日又在华林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追悼活动,第一天有万名群众参加,第三天有三万人参加,他们把冯夏威封为“拒约烈士”“当代伟人”,以显示“我国人心之未尽死”[26],这一悼念活动,迅速漫延到香港、澳门、梧州、佛山等各地。报上刊出大幅广告:“这是现代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庄严的转折点,也是考验我们为国家奉献爱心的时刻。我们是强大起来还是衰败下去?现在是决定炎黄子孙是否亡国灭种的时刻。”[27]敏感的外国人也深深感到这感人至深的场面是“被掩饰起来的促成抵制运动的无畏精神的外在宣泄”[28],“他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基本利益而发动的爱国和团结的精神,并为此寻求公平正义”[29]。而把拒约抵制运动推向新高潮的,正是革命的先行者潘达微和他的志同道合的何剑士等一群文化精英,一群艺术家。

  就在爱丽丝到广州的前一天,潘达微召集了画家学者二百余人,举行了《时事画报》[30]创办茶会,演说图画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研究了西方艺术在救亡、振兴国运中的巨大作用,指出令人“感触最速,印脑最深者,厥惟图画!”“触其眼廉,警其视线,使得张目猛省,怵于惨像,而亟起以救危亡。”论者进而对中西艺术进行比较,指出:“吾中国素视艺术为游戏品,曼靡如美人香草,热中如加官晋爵,曾无一足以舒绰国民感情,生其爱国思想。日本世川种郎之言曰:支那无完美小说,无特异绘画,痛乎痛乎!夫岂必政治教育诸伟大事业,独缺点于他国也,即图画小术,亦足觇我国人群靡涣矣。”[31]《时事画报》的创办,开辟了反美拒约、唤醒国魂、凝聚民气的波澜壮阔的新战场。一开始就涌现了大批抵制美货、各界热心拒约的漫画和时事画、华人在美受疟的连环报道画,制作“结成团体,抵制美货”的纸飙鸢;在茶楼和其他建筑上一改在屋檐、墙壁绘山水、人物题唐诗宋词的传统,而搜集反美拒约的壁画[32]……在纪念冯夏威的活动中,艺术家们更大展身手,不仅绘下了各次追悼会的宏大场面,而且还在他家乡竖立石像[33],以纹银造冯夏威遗像作镖坠发售[34]。

  这些画家、报人大都是跨界的戏剧先驱,如中国第一代漫画家何剑士在1905年先后创办了拒约传声社,以龙舟歌(广东小曲)宣传拒约[35],其后又创办了“优世界会社”[36],他们在《唯一趣报有所谓》《广东日报》和《时事画报》上创作了大批广东方言的粤讴、龙舟、南音、班本、木鱼歌、剧本,并通过戏班、剧团到四乡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向目不识丁的民众传送反美拒约的信息。这些图画及演出,以其强烈的视听冲击力量,在整个抵制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宣传、鼓动和推动作用。为此美国驻广州总领事一方面致函国务院:“我的轿夫在街上被人呵斥,如果我的仆人们全部辞职,我也不会感到惊讶”[37],并要求派一艘战舰到华南来[38]。另一方面他又要求岑春煊查禁《拒约报》[39],并把《时事画报》中有关图画寄到美国外务部[40],要求有关当局予以查禁[41]。

  李铁夫有可能看到《龟抬美人图》和《时事画报》上的图画和戏剧作品吗?答案也是肯定的。身处美国的华侨早就意识到自己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与中国的抵制运动密切呼应的是,美国华埠报纸及时在头版报道这场运动在国内的最新进展状态,各大城市的传单与其他材料也辗转传到华埠[42],美国的一些报刊也选登了其中的一些漫画[43],至今仍为历史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龟抬美人图》——爱丽丝还将那漫画带回家中,镶嵌于镜架里,保留至今(图4)。相关的漫画、时事画,必然引起当时华人浓厚的兴趣,连一般旅美华人也能看到,争相传阅。当这场运动突然而来时,在美国的华人都大吃一惊,毫无思想准备的中华会馆反应相当迟钝,引发了他埠华人的不满,发表了公开信提出如果粤港人民发起的抵制运动,美侨也应该立即投入,但会馆却这么长久没有动静,难道他们忘了自己的职责了吗?他们恭请会馆领袖立即筹划如何筹集资金并参与运动[44],中华会馆立即组织成立了“联合抵制总会”,成为了这场运动在美国的最重要的领导机构,从各埠募集款项由总会陆续汇回国内支持抵制运动的宣传。1905年8月2日《中西日报》刊登了中华会馆所发的公告,激励全体美国华人在一个黄道吉日,参与扺制美国排华政策的全球抗议活动[45]。捐款成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华人寄回国内的汇款总计达到5000万元之巨[46];他们把振兴中国视为己任,在华埠建立中文学校,目的就是让华人子女在祖国有需要的时候能承担起这一责任。多一个孩子上中文学校,未来就多了一个有用的国民[47];他们已开始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未来还是在中国,因此,以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为目的的强国梦成了他们特殊的使命,于是纷纷投资中国的建设。

  图4 爱丽丝·罗斯福的孙女,挂在她身后墙上的就是当年广州那张讽刺爱丽丝的漫画。

  抵制运动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世界所产生的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运动从一开始便举世瞩目,1905年4月20日《独立报》就敏感地意识到“中国曾一度沉睡,现在她开始觉醒了”,而1905年的抵制运动比其他任何事件都更使人相信,这是“一个伟大民族觉醒的明显预兆”。而在一篇题为《崭新的中国》中作者写道:(托马斯·F·米勒德说)“西方世界等待中国从沉睡中苏醒已长达几个世纪,大家都以为她不会醒过来了”,但是在抵制运动爆发后,他相信有大量的“实质证据说明中国正在觉醒”[48]。1905年6月28日《纽约时报》也指出:“美国的排华问题继续受到所有中国人的关注,他们对这一问题关注的深度和广度令几乎所有的外国人感到吃惊。这被视为他们的民族感情与公共精神成长的证据。而在五年前,这种民族感情是难以想象的。”[49]而《瞭望》杂志认为此次运动是“中国新民族精神和新感情”的标志[50]。从此,“中国的觉醒”成了西方媒体中的流行词汇。运动结束后,《中西日报》坚称:“东方睡狮醒来时的怒吼将会震惊整个世界!”[51]就连西奥多·罗斯福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觉醒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事件之一。”[52]历史学家注意到,抵制运动的意义在于民众的觉醒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革命党人努力将反美意识转换为反满热忱,广大民众在运动中的精诚团结,成了稍后革命运动的基石并铺平了道路;抵制运动的领导人大都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如章炳麟、邹容以及潘达微、夏重民、马达臣等),当然抵制运动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成功地赢得了海外华人的心,令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取决于祖国的强大,从而投身和自己祖国息息相关的革命洪流中去。

  李铁夫无论身处美国哪个角落,他都参与了、亲历了在美国抵制运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画家、一个初具革命思想的李铁夫,不仅自然关心而且也必然积极投身到这运动的洪流中去。他早已养成每天读几份报纸的习惯,因此,他不仅能看到从国内抵制运动中的一切宣传资料,包括深受美国官方恐惧的《龟仔抬美人》和《时事画报》,并感受到艺术(漫画、时事画)对政局的巨大影响,对革命所起到的超乎想象的推动作用。这节点上李铁夫达到“思想猛晋”的境界,他在思考如何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他对艺术功能产生新的认知,从此“认定美术为革命运动武器,革命为艺术推进机,二者不能须臾离也”。

  从本文开头所说的《今日时局》的诞生,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曾经为宣传革命绘画过漫画或其他的有关图画,以求“宣扬民族精神,以开革命之花”。

  在相关的文献中,其实也有李铁夫“演剧”及绘孙中山巨幅油画的记载:

  同盟会为庆祝辛亥革命的胜利及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曾广泛发动侨胞在新年时举办话剧演出及舞狮子游行等群众性的庆祝活动。[53]

  孙逸仙博士的信徒设在纽约的总部,昨天晚上挤满了。据称,几乎每一个出席者都会讲流利的英语。墙上悬挂着孙逸仙博士的巨幅油画肖像,还有其他穿革命军军装的士兵和海员像。大家都在谈论革命。[54]

  “话剧演出”不是独脚戏,而是群众性的活动,这里肯定有李铁夫的身影。至于纽约同盟会的总部墙上的“孙逸仙博士的巨幅油画肖像”和“其他穿革命军军装的士兵和海员像”,也应该出自李铁夫的手笔,这恐怕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当时纽约总部中,唯有李铁夫是画家[55]。这次庆祝活动中一次性展示那么多的肖像画,从某种角度而言,应该是李铁夫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及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而举行的一个规模宏大的庆祝活动:它既是革命者光辉形象的展示,也是他艺术成就的展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