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黄华三:佛霓裳——韩佳茜的绢本绘画?

时间:2018/9/14 11:00:28  来源:艺术中国

  

  韩佳茜作品

  文/黄华三

  法显《佛国记》记载,至东晋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三百余年。因佛教“以像设教”之故,绘画与雕塑在中国成为传播教义的重要载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已基本具有了自身系统化的形态,在佛教石窟造像上,我们可以看到吸收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或是笈多样式,此后逐渐走向“中国化”的造型演变。这一由东汉始,历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的造型样式的变迁过程,证实了中国造型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营养,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上升期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梳理中国美术史造型风格动态发展与变迁的脉络,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始建于北齐的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峰峰矿区鼓山之上,分南北两处,雕工繁密精细,作风富丽华美,是罕见于其他石窟,气度非凡的北齐皇家造像。青年画家韩佳茜正是在响堂山石窟所在的峰峰矿区出生,并于鼓山之下度过了她整个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其儿时的视觉记忆自然就定格于绝美的响堂山石窟造像。事实上,大多数人对响堂山石窟的初始关注,都是源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那几件响堂山石窟的佛教造像残件,若非亲眼所见,大家就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美术史的书写绕不开响堂山石窟的真正原因。

  

  图1:北齐北响堂山石窟无畏印佛右手 52厘米×38厘米×50厘米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每每在大都会博物馆面对这几尊上个世纪初来自响堂山的北齐佛教造像残件,就能体会到犹如灵云禅师《悟道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的真切感受,世间有烂俗台词所谓“不离不弃”,一定就是这么回事。近年曾多次带研究生赴美办展,每次都要辛苦绕道纽约,就是为了能站在大都会博物馆这几尊绝美的石雕面前,在与其对视的过程中,汲取前人的智慧,思考我们的处境,获得创作的灵感,寻求当下中国艺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个人在教学中始终是把绘画放置在全球语境之中,再去考量它与过去中国视觉文化之间的关联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韩佳茜四年前考入人大读研,除了最初两三个月的“磨合期”,很快我们就在课堂讨论中锁定了以她儿时在响堂山石窟成长所获得的视觉记忆为创作出发点,辅以云冈石窟、青州龙兴寺等等北方佛教经典造像,并据此为创作母本的水墨表现研究方向,这个创作源点不仅高度契合了韩佳茜的先天视觉记忆的优势,同时在表现技法与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了韩佳茜最为熟悉的绢本综合材料的表现方法,一切豁然开朗。随之,韩佳茜很快就进入了异常兴奋与勤奋的创作状态,并一直持续至今。

  

  北齐南响堂山石窟彩绘菩萨头像 38.1厘米×28.6厘米×21厘米 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韩佳茜的《佛霓裳》系列绢本作品能够从同时期的青年画家作品中脱颖而出,给大家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甚至一时成为了当代水墨圈里的话题。我想,韩佳茜之所以能够迅速引起关注,至少部分原因是在于她绘画主题的选择,此外,不惊不喜、恰如其分的艺术表达,且一切都构建于她儿时的视觉记忆与青年时期所获得的绘画经验之上,自然而契合其心。我本人是一个苛刻的技艺表现鉴赏者,经常歧视那些手中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艺术表现手段笨拙的画家。一方面艺术表现的主题选择是艺术家的视野、境界、洞察力的镜子,这些远远要比艺术家所收集到手的具体素材重要得多;而另一方面,在我内心最深一层的价值天平上,精到的表现质地也甚为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又没有任何纯粹炫耀技术性的艺术品能够真正打动我,韩佳茜能够将绘画主题与表现技法两者各美其美地结合是个例外。我以为,这种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方式有点像余英时解释陈寅恪的“心史”,只能领悟、无法证明。领悟的基础只能是共同精神结构下的设身处地。艺术实践和艺术评论的差别与高下不在方法层面,而是在格局上。两者的分歧不是各自发展逻辑的阐释所能解决的。从根本上讲,从人类情感出发的艺术创作和理性艺术评论的学术研究是两种东西。后者的主要用途在于为前者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梳理与佐证;但如果没有前者,后者就没有什么意义。回到韩佳茜的《佛霓裳》系列绢本创作,抛开“传移模写”与“随类赋彩”,甚至抛开她作品中“佛教”的因素,问题或可延展至:在明显有“当代”与“传统”关系存在的场景之中,韩佳茜如何让“传统的形象”在“当代”获得新生?青年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如何平衡?作品是否能够传达出时间的流逝?进而,我们还可以在韩佳茜的作品中审视当下中西文化在历史上的互动关系,众所周知,这种互动其实也主宰了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今天的艺术不仅仅于外在的呈现形式上保留了传统的诸多元素,或是借鉴了诸如装置、影像、行为等等外来的创作形式,看上去丰富多彩,但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始终还是应该聚焦每一位艺术家自身的创作观念,而观念的确有有高下之分。今天,我们的创作除了要符合每一位艺术家的性情,我们更应该检视一下我们的创作是否与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相符,是否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前行有关。我们基于古老文明的创作是否可以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带来启示,事实上,韩佳茜的作品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围绕她的作品所进行的这些观察、剖析、思考,同样适用于艺术鉴赏、艺术评论等其它各种艺术的场景之下。

  

  韩佳茜作品

  当下中国水墨创作不堪的现实着实让人担忧,但能否在其覆水难收之前阻止住这场溃败,让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水墨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关键。其实,今天很多青年水墨艺术家的“跨界”探索已经给予了我们足够的信心。透过韩佳茜多年来持续创作的《佛霓裳》系列绢本作品,我们可以看见当代青年艺术家真实的内心。这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总是能够在嘈杂中退守内心,退到没有人知道的迷茫与未知领域,听凭内心的需要,由对本土文化精研之后所获得的深入骨髓的认知出发,不因当下种种外来艺术的惊艳而迷失,反倒是在这个时代不断增添对传统经典艺术的热情,并由此重新唤醒水墨创作活力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年轻艺术家选择的创作道路可能不同,方法可能各异,但从自身的文化、自身的经历、自身的视觉记忆出发,水墨的创造才会有新的前途。如果说韩佳茜此前的努力幸运收获了一种全新的绢本绘画表现方法,那么,如果能够持续保持其对艺术足够深层次的觉察以及新锐的棱角,放下“我”执,构建出“心”的艺术,就可以让未来的人生更宽厚,艺术更深厚。

  

  韩佳茜作品

  

  韩佳茜作品

  

展览名称:绝尘真容——韩佳茜个展

展览时间:9月1日——9月22日

展览地点:观想艺术空间·台北空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