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瞿氏铁琴铜剑楼 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

时间:2018/8/10 13:13:18  来源:大收藏家

  位于常熟古里的铁琴铜剑楼是中国著名私家藏书楼,曾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请参考:大收藏家398期:千年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请参考:大收藏家356期:陆心源,25万卷藏书私流东瀛,一片伤心画不成)合称为清后期四大藏书楼。而常熟铁琴铜剑楼又以藏书数量之巨、藏品之精,为四大藏书楼中翘楚,也是清中叶以来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藏书楼之一。

  铁琴铜剑楼历经瞿氏五代,所藏真本、善本、抄本数十万册,其藏书不仅数量大,而且学术和历史价值极其珍贵。

  就瞿氏藏书版本而言,多宋元珍本、孤本及未经见之罕见本,如所藏《玉函经》是稀世罕见的医学古籍,为海内孤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收录善本书达1228种之多,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著录大多宋元本、手稿孤本。就校跋的价值而言,瞿氏藏书源远流长,随着藏书辗转易主,留下前后藏主和校读鉴赏者的许多题跋识语,十分珍贵,成为瞿氏藏书重要价值组成部分。


  民国九年(1920年) 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商务印书馆等影印《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第四代藏书楼主瞿启甲为丛书编刊提供了铁琴铜剑楼所藏宋元古籍珍本81种作为影印底本,成为当时《四部丛刊》诸编所采录的私家藏本之冠。

  世守藏书,勿忘本分

  瞿绍基

  铁琴铜剑楼的创立者为瞿绍基(1772—1836),字厚培,号荫棠,江苏常熟人。瞿绍基少时读书勤敏,但是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后来被荐任阳湖县学训导,他上任伊始就以老母需要奉养为由辞职了。回归故里的瞿绍基以藏书为乐,他取《尚书》中“引养引恬”、“垂裕后昆”之意,在常熟古里建成藏书楼“恬裕斋”。

  在瞿绍基之先,已有“稽瑞楼”主人陈揆,“爱日精庐”主人张金吾等,但是这些藏书家身故后藏书却不能为后代所保全,多散佚,正所谓楚人失弓,楚人得之。道光五年(1825)六月,陈揆辞世,其养子不懂藏书之事,藏书半数流入书肆,一大部分则被瞿绍基和另一位大藏书家翁心存收购,瞿绍基入手的多为宋元旧版,大大充实了其藏书量。著作有《恬裕斋藏书志》4卷,《恬裕斋书目》4卷,由劳格校定。瞿氏吸取了前代藏书家身故后藏书流散的教训,教导子弟世守藏书,勿忘读书人的本分。

  继承遗志,终成一代铁琴铜剑楼

  瞿镛

  到了第二代传人瞿镛(1794—1846,字子雍)手中后,瞿氏藏书已名声在外,许多人纷纷将家中旧藏送到瞿家,而瞿镛也都会不惜重价收购除书籍外,瞿镛还搜集了大量金石、古陶、铜镜、名瓷、书画。因收藏中有名贵铁琴一张、铜剑一柄,因此瞿家又名其楼为“铁琴铜剑楼”。

  瞿镛同他父亲一样笃学嗜古、酷爱藏书、乐善好施,但与父亲亦有不同之处:一是藏书之外更兼及其他收藏,“吉金乐石罗列几案间”,“铁琴铜剑亦兼储”。二是“酣于酒”,张璐有诗称:“残书堆案前,主人酒未醒。”当是真实写照。瞿镛在常熟城东门购置“城东别业”,将搜罗来的方志存放其中,常乘一叶扁舟载书置酒往返城乡之间,且饮且读,连日不休。瞿镛藏书的来源,一是继承其父瞿绍基的遗书;二是“瞿镛如乃父”,也喜欢抄书;三是瞿镛购置了大量善本,尤其是咸丰年间,瞿镛得到长洲汪氏艺芸书舍散出的宋元旧椠精品,使瞿氏藏书名震天下。

  瞿镛继承了虞山派藏书家“读书者之藏书”的优良传统,好读书、校书,其藏书读书成果甚富,著作有《恬裕斋藏书目录》24卷、《铁琴铜剑楼集古印谱》、《恬裕斋碑目》、《古里瞿氏邑人著述目》1卷、《续金石萃编》、《海虞诗苑续编》10卷(与屈振镛合编)、《铁琴铜剑楼词草》1卷等。

  私人藏书家向来不愿将藏书公示于外,但瞿氏从来不把私家藏书仅看做私有秘产,而是公开其藏书,供读书人士前往浏览、校勘、转抄、参观,让图书得其所用。不仅允许人入楼参阅,还另辟专室,供人坐读,备茶水膳食。瞿氏保存藏书也自有一套办法,除平时由专人管理外,“每岁必取出一曝”,且曝出有一定时日,所藏书因保存得法而能完好如新,历久不蠹。

  恪守古训,藏书七次大迁移

  瞿镛有两子,瞿秉渊、瞿秉清兄弟,至他们藏书的年代,正值太平天国崛起,社会战乱不宁。瞿氏兄弟精心呵护铁琴铜剑楼遗书,打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护书战。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战乱4年,瞿氏兄弟将铁琴铜剑楼藏书七次大迁移。

  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以后,忠王李秀成率军东征苏南,迅速占领了苏州。秉渊、秉清将除了时刻本及丛书之外的楼中古本珍品一一包装整理,分别秘密运送到偏僻的乡村隐藏,寄存在常熟古里镇之北的荷花溇、古里镇之西的桑灞和香塘角。另外还将经部一类书汇粹入箱,再寄存到古里之东的周泾口张家。

  八月初二(9月16日),太平军陈玉成部攻入常熟县城。瞿秉清亲往各处秘密藏书的人家,再次将书籍整理打包,将其中最珍善的千余种图书,先寄存到归市董家祠堂楼,再转移到张市秦家、桂村徐家。

  书存徐家数旬,因该处位于交通要道旁不安全,秉渊、秉清又将藏书出邑运到毗邻的太仓县鹿河唐家,与眷属合一处,该处境地稍幽,烽烟略远。

  数月后,秉渊、秉清发现当地有强盗作祟,于是再次将藏书转移到太仓王秀定心潭苏家。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秉渊、秉清惟恐珍贵藏书再遭劫,于是将藏于苏氏一处的自家古籍,择取宋、金、元刊本和精校、秘抄本千余种,用10个大夹板夹起来,从长江入海口附近冒险北渡,将古书藏到了江北的海门县大洪镇。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太平军撤出常熟,战乱平定。五月,秉渊、秉清才将书用船安然运回古里。同治五年(1866年)秋,瞿氏兄弟请画家吴俊绘成《虹月归来图》,以志庆幸。

  瞿氏兄弟继承家学,不懈益勤,除精心护书外,悉心整理藏书,抄录、校跋、刊刻《汲古阁集》等古籍,不惜重金购置书籍,尤其是战乱时散失的瞿氏旧藏,而且还向学者开放铁琴铜剑楼藏书,先后接待了来访的翁同龢、叶昌炽、王颂蔚、管礼耕、李芝绶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在这次书籍避难之初,瞿秉清、瞿秉渊两兄弟就着手编目,参与编目的多为当时在版本目录学和校勘方面有专长的学者,至光绪三年(1877)编目工作仍在不断完善,瞿秉清不幸染上霍乱病逝,这个担子就落在了瞿秉渊一个人身上了。他的儿子瞿启甲,侄儿瞿启文、瞿启科也都参与了这项工作,成为瞿氏家族藏书的第四代。做为瞿氏家族第四代藏书的掌舵人,瞿启甲面对的风险和诱惑更多,因为与旧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他不幸生在一个大变革即将到来的时代。

  在藏书转移过程中,宋刊本的古籍《广成先生玉函经》遗失,瞿氏第三代传人深为惋惜,告诫儿子瞿启甲,即便倾家荡产也要找到此书。后有人告知瞿启甲,在城中见到疑似《玉函经》,他去看了果真是家藏旧物后重价购买。当瞿启甲捧着历经八十余年,失而复得的旧藏,想起父亲遗言,感慨万千,嚎啕出声。

  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

  第四代传人瞿启甲藏书的年代,铁琴铜剑楼藏书也险遭三劫,瞿启甲精心呵护藏书不受损失。

  第一次险遭劫难,是在光绪末年,瞿启甲力避清廷购书。

  第二次险遭劫难,是在民国十三年冬军阀齐、卢混战时,瞿启甲及时将藏书冒险转移到上海爱文义路(后改北京西路)1475里11号租屋内密藏。民国十八年(1929年),铁琴铜剑楼藏书遭遇人为麻烦,孙舜臣、郑亚风等向教育部呈控瞿启甲有私藏祖遗藏书出售外人之事。经上海特别市府调查,并无孙舜臣、郑亚风其人。

  第三次险遭劫难,是在日寇侵华战争时,瞿启甲将上海爱文义路1475里11号租屋内的藏书移藏于租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日寇入侵,狂肆轰炸,瞿氏在常熟城里的住宅和古里老宅的两宅,除古里老宅的第一进(临街门厅)和第二进(恬裕斋所在)房屋幸免于难外,其余斋室堂舍以及所留书籍1000多种3000多册悉成灰烬。

  瞿启甲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藏书家,他先后编订《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二十四卷,《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铁琴铜剑楼金石录》等,另外还刊刻了大量书籍,有文集传世。

  1915年,瞿启甲在家乡设立公立图书馆,任第一任馆长,并捐赠家藏图书。临终前他还遗命家人“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

  新中国成立后,第五代传人瞿济苍、瞿旭初、瞿凤三弟遵父临终遗命,将铁琴铜剑楼藏书捐献国家。其中,精品藏书595种4000多册捐献给北京图书馆,242种2501册列入《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瞿氏所藏另一部分书籍993种3366册捐献给常熟市图书馆,一部分捐赠上海图书馆,部分名人书札、文物拓片、拓本等捐赠给常熟博物馆。

  解放后,铁琴铜剑楼由国家接管。楼名最初为孙星衍所书,1982年李一氓先生重书楼额,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省政府拨专款修缮一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再度拨款修葺,楚图南先生再书楼额。于楼内用图文并茂的版面介绍、展览柜的实物介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介绍,反映该楼旧藏面貌,褒扬瞿氏世代爱书、藏书、护书、献书的事迹和对祖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命名为铁琴铜剑楼纪念馆,于1991年12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流水千转归大海。至此,瞿氏藏书在历经劫难之后终于有了圆满归宿,这确是一个悲壮的、令人百感交集的文化奇迹。

  参考资料:

  白羽《闲话铁琴铜剑楼》

  黄坤 李嘉佳 《铁琴铜剑楼》

  叶泥 《名满江南的铁琴铜剑楼》

  曹培根《铁琴铜剑楼的前世今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