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人民网评:谭氏家庙被强拆折射文物保护之殇

时间:2018/6/24 12:31:17  来源:人民网

  近日,一则“谭嗣同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浦梓港的祖祠谭氏家庙遭遇强拆”的消息流传于网络,迅速引起网友热议。一来,谭嗣同可谓家喻户晓,按常理,如此文物应该得到保护。二来,“强拆”一词颇为引人注目,显示拆迁过程似乎并不平静。

  不过,拆迁方也拥有较为充分的理由。6月19日,谭氏祠堂所在地荷花街道发布声明,称浏阳市文物管理局进行了详细考查、论证,证明浦梓港谭氏家庙并非谭嗣同祖祠。2014年8月,湖南省文物局给出的相关文件就指出,谭氏家庙不予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那么,谭氏家庙不受保护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当地村民介绍,该建筑内一直有人居住,而且,“谁家建房或是家中缺个什么东西,就直接来祠堂拆。”可见,家庙长期未能得到妥善保护,以致房屋结构受损,失去了应有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从新闻中看,近年来阻止拆迁和保护祠堂的任务,落到了谭氏祠堂族人头上。

  也就是说,谭氏家庙游离于官方保护名册之外,处于尴尬的地位。这不由令人联想到不久之前,同样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张养浩故居遗址将被规划建住宅事件。两者的共同点是,两处历史名人留下的遗迹均未得到官方承认,只能由族人自行组织保护。

  不能由此认定文物保护部门不作为。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文物基层保护所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理论上的有效保护在实践中举步维艰,倒逼有关部门创新管理思维、探究精准路径。眼下,不少地方政府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尝试。

  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拿谭氏宗祠来说,因年久失修及住户随意改建,建筑残损较为严重。有关部门此前勘察发现,宗祠内后栋后部封火墙已拆除,主体柱间木板墙和雕花隔扇门损毁殆尽,被红砖、水泥砖间墙所取代。如此看来,这一状况既已存在多年,为何相关部门听之任之?

  有400年历史的祠堂,即使不与谭嗣同有关,也是珍贵的古建筑,怎么能说拆就拆?恐怕,这正是那些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文物必须要面对的生存难题。平心而论,集合社会力量解决公共管理资源掣肘、能效不足的问题,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政府与民间之间通力合作,明确保护文物的职责,应是当务之急。不能因为某些文物不在保护之列,就让其自生自灭。

  历史文物保护不应沦为名人后代与相关部门的相互指责、批评。从现实情况来看,谭氏家庙属于危房,也就确有改造的需要。但是,文物属于全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短期的经济利益与长期的社会效益孰重孰轻,实无需多言。因此,谭氏家庙等处于灰色地带的文物,也应得到妥善的保护,如何保护,有关部门更得多费思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