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四川的博物馆为什么这样活

时间:2018/5/27 10:38:33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走访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青铜面具“开口说话”,与秦始皇兵马俑愉快“聊天”——5月18日,一则“文物戏精大会”的视频爆红网络。

  同一天,24个成都市民家庭夜宿成都博物馆,伴着文物入眠。“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博物馆之夜,梦中我穿越了,遨游在历史中。”有市民在活动后留言。

  近年来,四川博物馆界发挥自身功能和特点,在“活”字上下功夫: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激发全社会文化自豪感,博物馆变得更有活力和吸引力。

  博物馆教育让文物“活”起来

  4月底,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80余名聋哑儿童等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了”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通过专门的讲解感受庞贝居民的城市生活。这是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的一场社会教育活动。为了吸引青少年逛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体验区推出模拟考古、感受古蜀生活的系列体验活动。“每次活动名额都很快被抢完。”体验活动负责人何莉丽说。

  博物馆担负着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如何把陈列文物变成大众乐意接受,进而喜欢的文化资源?我省近年来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创新探索。

  杜甫草堂的社会教育活动“草堂一课”在全国小有名气。以诗歌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为主线,杜甫草堂开发了33门课程,在成都几十所小学授课,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让博物馆蕴含的博大文化变得活灵活现、可触可感。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介绍,2017年四川博物院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其中的一项创新,就是紧扣博物院教育职能,展开多层次的博物馆教育体系:在全国最早开办“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孩子在讲解中爱上传统文化;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让文物走进偏远山乡;全国第一家与教育科研机构合办博物馆教育研究所,并打造“文博教育”板块,全省近千万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学文物、赏艺术。

  “感谢四川博物院的‘小小讲解员’活动,让我爱上传统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胡好玥连续6年参加“小小讲解员”活动,培养了对文化遗产和考古科学的浓厚兴趣。

  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川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入选。

  博物馆经济带活产业发展

  5月25日中午,天气炎热,而成都武侯祠大街上的餐饮店、纪念品商店里,人潮涌动。“武侯祠让这条街充满了活力。”有商店老板对记者说。

  何止这条街。近年来,伴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经济也迎来了大发展。

  省文化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20余座博物馆获评4A、5A级旅游景区,2017年全省博物馆门票收入3.2亿元,而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拉动全省旅游收入在5000亿元左右。

  “博物馆+旅游”成为一道文旅大餐。锦里是成功的案例之一。这座2004年依托武侯祠博物馆打造的川西民俗文化休闲街,当年就吸引游客300多万人次;2017年,游客攀升至近千万人次,商品销售收入达2.7亿元。锦里开市伊始,便被当时的文化部评为文博产业示范基地。

  “博物馆+文化”将博物馆变成有温度的文化殿堂。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活态运用,各种原本旨在让文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创新之举,成为博物馆吸引游客的另外一张“王牌”。2018年成都大庙会期间,游客达138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就是武侯祠恢复多年的民俗活动“大庙会”。此外,杜甫草堂的“诗圣文化节”、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沙太阳节”、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大祭祀”、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恐龙复活节”等传统活动,已成为知名文化品牌,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观众。

  “博物馆+文创”催生出各种新业态。在四川博物院,张大千、齐白石、石涛等大师名作纷纷印上丝巾、书签和手机壳;在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吉祥物形象的公仔巧克力,备受游客欢迎。在三星堆博物馆,包括“面具饼干”在内的各种文创产品,2017年收入327.78万元。

  “大量事例证明,以教育和文物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博物馆,可以兼顾事业和产业,用创新文化服务实现产业链的发展。”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认为,在深挖博物馆文化内涵方面大有可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