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首都博物馆:从未展过的阿里古象雄文物

时间:2018/2/21 22:23:06  来源:澎湃新闻

  戊戌狗年,首都博物馆春节期间为公众献上两道文化大餐——《瑞犬望春风——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其中“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以犬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线,将文物、图片与史实相结合,向观众讲述犬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其所象征的平安与财富的文化意象。“西藏历史文化展”展示了西藏文化的形成,西藏与周边地区及内地的文化交往。其中,阿里地区古象雄王国的文物,之前从来没有向公众展出过。

  首都博物馆近日向媒体提前开放《瑞犬望春风——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并介绍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的重点文物。

  作为开年大展的《瑞犬望春风——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将于2月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该展览分为“吉祥生肖”、“犬守安康”和“报之琼琚”三个部分,其主题有三:其一为展示、介绍生肖文化。展览在每一年的辞旧迎新之际举办,通过展示、说明与十二生肖文化有关的文物,帮助观众了解生肖文化;其二为展示当值年生肖动物承载的历史文化。2018年进入到戊戌年,展览以此为契机,以犬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线,将文物、图片与史实相结合,向观众讲述犬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其所象征的平安与财富的文化意象;其三为展现吉祥、喜庆的民俗文化特征。

  紧接其后、拟于2月27日开幕的《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汇集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共221组件文物。其中,西藏地区文博机构和寺庙13家,提供文物185组件(三级品以上国家珍贵文物占90.8%)。此次西藏参展文物中,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敏珠林寺、丹萨梯寺、故如甲寺等寺庙提供的文物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展览将从“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韵”“和同一家”四个方面展示西藏文化的形成,西藏与周边地区及内地的文化交往。

  憨态可掬的汉代陶狗

  “瑞犬望春风——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的第一个展厅展示了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复制品),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海晏堂前喷泉建筑——“水力钟”的一部分,是乾隆年间由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主持设计并修建的。生肖兽首铜像原本呈“八”字形排列于喷水池两侧的石质人身上,根据生肖与时辰的对应关系依次喷水报时,每到正午时分,更会出现十二生肖同时喷水的壮观场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也消失在这场浩劫中。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流转,自2000年至今,已有7座兽首(牛、虎、猴、猪、马、鼠、兔)陆续回归祖国大陆。首博展示了兽首铜像的复制品,在感受曾经的“圆明盛景”之余也表达着对于传统生肖文化的敬意。

  家犬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遗址中,目前只在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证据确凿的家犬遗存;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发现有家犬遗存的遗址数置明显增多,且南北方均有分布;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方各个文化类型的考古遗址中绝大部分都有家犬遗存的出现,且在时间和数置上已不存在明显差异。考古证据表明,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普遍养犬,饲养家犬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遍行为。

  此次展品中,一些汉代的陶狗憨态可掬。

  如图中的汉代带圈陶屋。汉代墓葬中经常出现这种陶制随葬品,模仿墓主人生前的场景,呈现出一派人间景象。这个带圈陶屋包括屋和圈两部分,陶屋可能为溷,做厕所之用,陶圈则为猪圈。与这套陶屋一起出土的一猪、一狗、二鸡三种动物造型是此类明器中常常出现的动物组合。反映出当时猪、狗、鸡已经被普遍饲养的农业经济状态。

  细瘦而骨质嶙峋的猎犬形象

  在一些汉代的画像砖上也有狗的痕迹。

  汉代山东沂南北寨村古画像石有趣地呈现了“狗捉耗子”场景。这幅画像石存在于墓室后室的墙壁上,反映的是墓主人生前宴寝的环境和情形。画像石中出现了“狗捉耗子”的场景,生动有趣。可见“狗拿耗子”并非“多管闲事”,而是守犬的分内之事。

  除了陶制,不同的时代也运用那个时代受欢迎的材料和介质,摹写刻画着狗的形象。

  虽然是不同的时代,但均身材细瘦、肋骨嶙峋可数,背部脊骨突出,以半连珠的手法进行刻画。三只犬均呈卧姿状态,它们前爪相搭,身体前趴,背部弯曲成弓形,后腿蜷缩着盘卧于腹下,尾巴卷曲贴于腿旁,流畅的线条表现出犬的驯服状态。且三只犬的大小均在五、六厘米之间,可做摆件也可做把玩之物,寓意“大权(犬)在握”、 “胜券(犬)在握”。

  清狩猎图十二通景屏,以十二屏的体量反映了清代王公出行围猎的场景,画面构图严谨,内容生动。画面右起第三条屏条与第九屏条上各绘有呈弧形排列的骑兵,他们背插四爪龙旗,合围成狩猎场的边界,画面(左起第五、六屏条)中伞盖下绘有被侍从簇拥的王公贵族,一黑一白两只猎犬跟随着狩猎队伍。

  清内画骏犬图鼻烟壶。内画鼻烟壶是我国自清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技艺。画者通过一种特制的小竹笔从壶口伸入壶体内侧,反向在壶壁上作画。这个内画犬鼻烟壶用色清丽雅致,笔触细腻精确,以垂柳和猎犬构成了画面的主要内容,画风颇有清代宫廷画犬的风格。

  这件清代巧作童子架鹦戏犬饰件将一块黑白色玉石十分巧妙地雕琢成了一个戏鸟的童子与一只黑色小狗的形象。童子背后不仅有黑色小狗,还有一绺利用黑玉巧雕的发辫,更显示出创作者的匠心独具。“巧作”是指将玉石中天然形成的玉色或皮色融入玉雕作品的创作构思之中,起到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来自西藏天路的文华

  除《瑞犬望春风——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外,“天路文华”特展也引起较大关注,该展的策展人、首都博物馆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张杰介绍:本次的展览力度是历次西藏进京文物展览力度中最大的一次。展览时间是从2018年2月27日——2018年7月20日左右。之前大家都有印象,西藏自治区进京的展览都是佛教的文物,以佛教艺术为主题的展览。本次展览想给大家呈现一个非同以往的西藏展,比如说西藏文明的起源,因为有了文明就会有人与人的交往,就会有人际交往的沟通,大家印象中的青藏高原偏远寒冷,交通不通、但是文明的交往并没有自然条件所阻隔,是如何与内地以及周边国家交往的。

  媒体场中,首博提前开放了四件尚在文物库房的展品。第一件和第二件是金覆面和丝织品,这两件文物是来自西藏阿里地区的,这两件文物都是第一次从西藏出来向公众见面展出的文物,大家都知道在古代西藏的文化传说中,有一个古王国叫做“象雄”,在冈仁波及峰山下,所属阿里地区。古象雄王国的文物,之前从来没有向公众展出过。

  金覆面是2009年阿里地区札达县出土的象雄贵族王室墓葬中,墓主人被安葬时的金覆面。在唐代类书《通典》中曾记载“羊同”地区“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可与此金覆面的丧葬制度以为对照,而且你看到这个金覆面下面附着的丝绸材料,应该是包裹尸体所用的丝织品,虽然已经看不出当时的图案,但是可以看出一种为了保证“尸体不腐”的祝福寓意。

  在墓主人被安葬的时候,会有玉覆身,头部会覆金饰。在内地的史书里面记载的名称是“羊同”,当地对羊有所崇拜。我们在这个贵族王的金面饰上可以看到三组大角盘羊的饰文图案。

  第二件丝织品出自故如甲寺。这件丝织品是该寺门口被卡车压过之后,地基塌陷后,显露出来的丝织品。201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西藏自治区文保所在此立项挖掘而出。在这件3世纪的丝织制品可以看到中间一棵树,旁边两只鸟。这里有两组完整的,两组不完整的对鸟的图案。一旦出现对称动物的造型,就说明这件文物是来自中亚细亚地区的文物造型。由此可以证明阿里地区作为“西藏的西藏”,最晚到3世纪初,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已经有了文化的往来。特别是在这件丝织品上有孔雀和鹿,它们的倒影也是孔雀和鹿。附近针织的汉字“王”和“侯”,这两个字的出现说明这件丝织品不是本地产的,而是汉地出产的,通过高原丝绸之路传到了高原之上。由此说明古代藏地与内地的交通是存在贸易路线的。

  第三件是公元八世纪的克什米尔风格的释迦摩尼像,它是西藏博物馆的藏品。8世纪的吐蕃王朝需要改变自己的统治规则,建立新政权要有新秩序,原来的古象雄王国是基于“苯教”的统治,而吐蕃开始出现佛教基础,他们同时从印度和中原两方面吸收佛教精神。松赞干布娶了两位妻子,一位是唐王朝的文成公主,另一位是尼泊尔的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带的是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尺尊公主所带是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入藏。如果大家去大昭寺的话,那个供奉的释迦摩尼像就是文成公主带过去的。当时尼泊尔是印度的一部分,很多西藏的早期佛教造像都是从印度经尼泊尔传入藏区。但是这一件是印度语巴基斯坦交界的克什米尔地区生产的,犍陀罗风格的佛像。这一风格的佛像他周身有萝瓣,高起来看起来有点儿扁的额头,从侧面额头看他们的鼻梁很直,属于希腊的直鼻雕饰影响,还采用了印度笈多王朝的艺术风格,包括身体上的金饰与褶皱的展示,故而可以看出克什米尔地区,也就是汉晋时期的葱岭地区与青藏地区也是有交往的,由此可知青藏地区自古以来就不是交通闭塞的地区,与中原、印度、中亚均有密切的往来。

  第四件萨迦派三祖扎巴坚赞像是一件很大的文物,这件塑像材质是铜鎏金技术,是尼泊尔工匠到萨迦地方做的,算是明代造像,是西藏山南地区敏都林寺寺内供奉的传世造像。内地寺院供奉的都是佛和菩萨,这一件供奉的是萨迦派第三代传人的造像,是一个写实风格的人物造像。藏传佛教的一些教派会把自己派别的创立上师、以及重要历史时期的宗教人物,按照佛像的形式都做成这样的造像。从元代开始西藏开始作为行政区,正式进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目前位于日喀则市的萨迦县萨迦寺是萨迦派的祖寺。这尊造像中的人物是第三代萨迦派祖师,叫做扎巴坚赞(公元1147-1216,相当于南宋末期,蒙古初期)。他的弟子就是著名的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蒙古建国第二代窝阔台大汗统治时期,他派遣铁木真之孙阔端从凉州(今甘肃武臧)派兵进攻西藏,萨迦班智达作为当时的萨迦派掌门人,通过斡旋,与蒙古人达成和解,避免了西藏地区的血光之灾。之后和入京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祖师也是扎巴坚赞的弟子,一起到达凉州,和阔端谈判,怎样以和平合理的方法治理西藏。萨迦派是促使西藏地方进入中央政府管辖的重要教派。

  此外,这次展出的展品中还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是公元三世纪的产物。在吐蕃王朝兴盛期曾经占领过敦煌地区,所以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沟通东西方的传统经济贸易交通带互相关系,茶马古道自古以来被称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千年平安路。随着文成公主入藏,从中原到西藏的交通线也被修通了,在日喀则的吉隆县有一处摩崖石刻——“大唐天竺使出铭”,作者是唐太宗、高宗时期多次如天竺的,唐代外交使臣王玄策所写,拓片显示,通过这条路可以直接到达印度。而之前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显示玄奘是从葱岭(克什米尔)中亚地区绕入印度地区,而这篇摩崖石刻的拓片指出,那时候就有路直接从拉萨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可以进入印度。也是和亲造成的印度与西藏、中原与西藏共通的交通关系。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冰糖,当时被称为“糖霜”,也因为这条路传入了中原内地。王玄策从天竺沿这条路回归唐王朝的过程中也带回了一些尼泊尔会做冰糖的工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