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术中的“广东现象”

时间:2006-12-27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区域内的美术创作成为一个热点,并带动和影响当时全国性的美术创作,成为这一时期美术史的特点之一,像以傅抱石为首的江苏新国画的创作,以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的表现,以及四川的雕塑、北大荒的版画、户县的农民画等等,都以区域文化的特点彰显着具有典型性的现实意义,受到了全国的关注。而广东这一区域的美术创作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几代艺术家以辛勤的创作和杰出的成就造就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广东现象”。当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作为历史的“广东现象”不仅成了区域文化的一份重要的遗产,而且也是美术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何谓“广东现象”,这是需要认真总结的,也是值得研究的。首先是国、油、版、雕以及其他一些画种的均衡发展,国画中的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林墉、王玉珏等;油画中的胡一川、郭绍纲、汤小铭、陈衍宁、潘嘉俊、尹国良、欧洋等;版画中的黄新波、梁永泰等;雕塑中的潘鹤、唐大禧等;漫画中的廖冰兄等;连环画中的詹忠效、卢延光等;水彩画中的王肇民等;宣传画中的张绍城等。他们所营造的各个画种在创作上的成就,都给与新中国美术史以重要的贡献。与之相关的是一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如雕塑《艰苦岁月》(潘鹤);国画《新开发的公路》(关山月)、《武汉防汛图》(黎雄才)、《雪夜送饭》(杨之光);油画《前夜》(胡一川)、《永不休战》(汤小铭)、《我是海燕》(潘嘉俊);版画《年青人》(黄新波);宣传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陈衍宁、林墉、伍启中、汤小铭)、《广阔天地新苗壮》(张绍城);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陈衍宁、汤小铭);漫画《自嘲》(廖冰兄)。这种均衡发展表现出了广东美术创作的人多势众,群星璀璨。而画家在各个画种之间的串联,则为这种均衡发展的景观增添了另一风景,如雕塑家唐大禧从雕塑《欧阳海》到国画《人民的苹果》,陈衍宁、林墉、伍启中、汤小铭的持续和多方面的合作,在油画、国画、连环画、宣传画等领域的成就,不仅打破了画种的界限,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广东新一代美术家创作群体的实力。因此,“四大金刚”则成为民间的一种评语。


“广东现象”的另一特点就是各个时期的持续发展,不管是“文革”前,“文革”中,还是“文革”后,广东美术创作的成就在新中国美术的整体上都处在第一阵营之中,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而美术家的个体创作也表现出持续发展的特点,如关山月从《新开发的公路》到《绿色长城》,杨之光从《雪夜送饭》到《矿山新兵》。正因为如此,在纪念广东美协50年评选50件经典作品的时候,因为评选条例中每人一件作品的限制,像《新开发的公路》、《雪夜送饭》、《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等一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而未能入选,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广东现象”中的一种现象。


新闻连接:


新中国美术与广东现象论坛 


 
  作为“广东美术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2006广东美术论坛”于2006年12月21日9点在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举办,论坛的主题为“新中国美术与广东现象”,目的是总体呈现广东美术史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创作水平。论坛将围绕“新中国美术进程中广东美术的成就和意义”展开讨论发言,目的是深入地、多角度地评价广东美术与新中国美术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从美术史的角度研究广东美术和新中国美术进程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时间性)、整体的眼光(空间性)来客观地、学术地看待广东美术在新中国美术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作为广东本土这种特定地域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经验,具备什么样的启发性和借鉴性。自从新中国建立后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广东美术都是属于“排头兵”,不断为全国输送优秀的美术人才、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名作,这些讴歌新社会、充满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革命现实主义热情的作品有着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社会关怀,创作态度真诚虔敬,充分体现了广东美术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美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美术创作中的社会学倾向——许多艺术家以深沉的社会关怀、现实关怀的目光投向社会现实,探讨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探讨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的种种变化,对广东本土的人文问题、社会问题作出深刻的思考。


    本次论坛经果几个月的筹备工作,邀请了国内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和批评家如郎绍君先生、陈履生先生、郑工先生、李伟铭先生、王璜生先生、杨小彦先生、皮道坚先生、李公明先生等30多位参加。论坛还有一个深刻的意义就是借助这个有利的历史时机,重新整合广东美术史论界和批评界的力量,以一种整体的面目呈现出广东美术史研究和理论创作的综合实力,为未来广东美术的发展储备理论资源。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