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要有水的感觉

时间:2006-10-20文章作者:

 


陈履生


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的水彩画已经基本摆脱了只是‘小品’和‘轻音乐’或只作为‘入门学习’和‘收集素材’手段的局限,极大地增强了水彩画的表现力,扩展了水彩画的功能,丰富了水彩画的多样形式,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中国水彩画’风貌。”这是对中国现代水彩画发展历史的概括和总结,但是,这种“增强”、“扩展”和“丰富”的另一方面——与水彩画艺术本体的关系是如何,则是需要做另一番的总结和研究的。


自从水彩画成为全国美展的一个画种,按照展览的不成文的要求,或者说按照展览的基本的价值观的评判,那种被认为是“小品”的东西是难以忝列其中的,这正好像人们常说的如果齐白石的画送全国美展也难以入选一样。因此,就有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摆脱”“只是‘小品’和‘轻音乐’或只作为‘入门学习’和‘收集素材’手段的局限”,水彩画也要求表现特定的主题,也要求做深入细致地刻画,如此,“水”的特性就不自觉地被人们淡忘了。如果说50至60年代的表现建设工地和现实生活的水彩画,还保留有水彩感觉的话,那此后表现特定主题的水彩画创作,就基本上只剩下一些材料和画种的意义。


在水彩画“摆脱”“只是‘小品’和‘轻音乐’或只作为‘入门学习’和‘收集素材’手段的局限”的发展过程中,当代水彩画越画越大,画面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刻画也是越来越精细。这些大幅的刻画精细的水彩画,与世纪初的像李叔同等前辈的明信片大小的水彩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追求“大品”的过程中,水彩画本应具有的那种“小品”的味道和趣味丧失了。因此,在各画种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许多水彩画难以区别水粉画,甚至难以区别油画。显然,缺少画种自身特点的发展,是忽视了艺术自身的规律。像这次展览中的《一个教师的工作台》尽管是一幅好画,从构思立意到表现都有一些独到的地方,但是,那种追求超级写实主义的表现,几乎看不出是水彩画,那作为水彩画的一件作品放到水彩画的展览中还有什么水彩的意义。而与之对照的是,曾经在1954年“全国水彩,速写展览”中展出的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虽然幅面不大,可是场面很大,所表现出来的水彩的感觉和味道,则是那些“大品”的油画或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


水彩画的特点就是“小品”,就是“轻音乐”,这没有什么不好。“小品”就是“小品”,“轻音乐”就是“轻音乐”。鲁迅说过连环图画也可以出米开朗基罗,但是,不能因为在连环画界出了米开朗基罗,连环画就不是连环画了。无疑,在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当代水彩画在绘画水平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其表现力是增强了,形式也是多样了,可是,与历史上已经出现的那些水彩画名家相比,当代水彩在整体上缺少水彩的感觉。那么,回头来看这个历史的“摆脱”中的“小品”变“大品”所造成的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干扰和影响了水彩画的正常发展。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