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的创作与展览

时间:2007-8-13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50年前的1957年,为纪念建军30周年,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了400多位美术家用了18个月时间,创作了420件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并集中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馆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这个展览后来被定为第一届全军美展,经过了1959年的第二届,1965年的第三届,直至2002年8月1日为纪念建军七十五周年,在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第十届全军美展。本年度恰逢建军八十周年,又是全军美展制度建立五十周年,第十一届全军美展于7月3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总结和研究军事题材的美术创作与展览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从现代美术史的角度来看,50年与11届,其中的创作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所占的份额及其影响,都可以成为一个研究的个案。


当下的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以及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与综合性的美术创作以及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一样,呈现出相同的问题和倾向,如参与者和作品的数量众多,表现内容和形式的多样,但缺少精品。由于时代和文艺观念的差异,军事题材的美术创作在经过了时代的高峰之后,这类题材美术创作的整体水平较之其他题材的创作水平要低,当然,这也是全球性的一个问题,看看俄罗斯国立格列科夫军事画创作所中陈列的当代画家创作的军事题材作品,就知道这一全球性的问题不仅是发生在中国。探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最重要的是时代与这类题材美术创作之间发生了矛盾,旧有的创作观念,现实的制度和审美的时尚,都影响到军事题材的美术创作。好在市场并没有排斥,否则,问题就更严重。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还有多少人在精心研究创作中的问题?还有多少人有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还有几位能够一以贯之与持之以恒?回头看看第一届全军美展的阵容以及作品,吕斯百的《瓦子街战斗》,王式廓的《井岗山会师》,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杨建候的《解放南京》,高虹的《毛主席在陕北》,恽圻苍《贺龙在洪湖》,侯逸民的《跨过鸭绿江》,冯法祀的《刘胡兰》,潘鹤的《艰苦岁月》,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如此等等,至今都令人难以忘怀。再看看正在军事博物馆展出的陈逸飞、魏景山于1972年合作的《攻占总统府》,比照一下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十大元帅油画肖像,基本的形都成了问题,更何谈与形象相关的神的问题,以及人物背后透露的戎马生涯、战事烟云。可以说,军事题材的美术创作水平已经是江河日下。


然而,传统的节目还要搞,十一届之后还有十二届,还有政府支持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如何搞?怎么办?显然都是问题。如果仅仅是完成一个传统节目,那意义不大。但把一个具有传统的节目做好,做出时代的特色,使军事题材的美术创作与时俱进,能够在21世纪美术史上有一席之地,那么,花这个力气还是值得的。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