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与再生

时间:2009-3-20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水墨画,同祖同宗,同源同法。但1949年之后的发展路向却不尽相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水墨画逐渐衰微,可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两岸水墨不同流向中的一些支流却出现了汇流的趋向。台湾地区的水墨画是冬去春来,暖意袭人,为两岸关系的柳暗花明作出了文化上的诠释。当下两岸水墨时代流向中所表现出的汇流景象,一方面是由抽象水墨而演变成的当代水墨,在当代艺术的整体框架下,运用水墨媒材而表现出当代概念,两岸都有一些艺术家在进行着这一方面的创作,并成为当代艺术阵营中的一支特别的力量。另一方面,传统形态的水墨在回归传统方面,许多画家在研习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使当代水墨画表现出在传承方面的历久弥新的文化特点。在大陆的影响下,台湾地区的水墨画教学出现了博士班,而一些已经在水墨画领域小有成绩的台湾中生代水墨画家到大陆来攻读水墨的博士学位,亦成为时尚。互通互融,合作发展,则说明两岸水墨历史性汇流在当下已成主流。


最近,由中国美术馆和台湾美术馆联合举办的“新象——2009年两岸当代水墨展”在台湾美术馆举行,这是两岸自1949年以来在台湾合作举办的最高级别的水墨画展,两岸各25位水墨画家的作品见证了水墨发展的时代流向,也显现了传统水墨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与该展同时开幕的还有“对话:董阳孜书法作品展”,这是一个盛大规模的展览,其规模之大不仅仅是因为书法作品的幅面和展示空间面积的巨大,还因为在展览的整体策划以及展示空间设计上,令人耳目一新。其中设计家姜乐静设计的“董阳孜书法的生活家具”,以董阳孜书写的“坐”字开发的能够坐的家具,使人们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延伸和应用;还有电脑专家蒋显斌对于董阳孜书法的数位设计及其360度环幕的影像展示,更让人们在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和视觉方式中感受到当代书法的新的生存方式。


所以,这一听似平常的书法展览,通过多方面对于董阳孜书法资源的整理和开拓,使书法展览脱离了常态而呈现出当代的特色,从而让人们看到了处于式微状态中的传统书法、水墨在当代再生的希望,或者可以于此中感悟到传统艺术在当代再生的种种可能。

对于1942年出生于上海、八岁就学习书法的董阳孜,盛产书法家的大陆书法界对她比较陌生。然而,在台湾,“人人叫她董老师,但是她没有教过一天书,也从未收过学生,甚至连演讲、座谈一概拒绝”。却处处见到她的书法,从火车站、书店、到音乐厅等等。董阳孜的书法一直坚持“有意义的书写”,她的书写文本多数来自经典的短句或古典诗文,反映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感受。她将书法视为“有情世界”和“心弦无声之音”,在“沉墨似金”和“字之自在”中将传统美学演绎为当代文化中的新的视觉空间,从而以现代性为人们展现了传统书法的再生。董阳孜推动书法的努力,不在于自我的书写状态或书写结果的优劣,而是通过相关方面的努力为传统书法的再生寻找新的审美空间和审美方式,因此,她与建筑师合作在建筑的公共空间中为书法再生,则是一个积极性的方面。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