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泛滥给社会添乱
陈履生 人们常说“死无对证”,接着要说的就是因此而弄不清楚了,而这一句话通常也可以作为敷衍的托词,即此罢了。可是,现在即使人还活着也无法对证,也是不了了之,这在近年来的艺术市场、尤其是拍卖场上屡见不鲜。因此“活无对证”就成了今天的奇观,之所以如此,根本是无人来主持对证,因为利益相关的张三不能自己去找李四对证,所以,往往是没有下文。最近因“季羡林藏品流向拍卖市场”,使北京大学处于被动之中,11月5日,该校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按照季老的要求,对其收藏正在逐一进行清点登记,目前尚未发现季老藏品外流的情况。”声明还说:“根据季老意见,目前某些人手中流传的上款为季羡林的当代字画,并非其真藏。” 就这件事情的主体而言,问题已经弄清楚了,权威的意见是“目前尚未发现季老藏品外流的情况”,“目前某些人手中流传的上款为季羡林的当代字画,并非其真藏”。如果事情仅到此为止,那么,又将失去一次净化艺术市场的机会。接着顺藤摸瓜,将有可能彻底查清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因为这一事件目前已经牵涉到很多的人和事,因为“秘书虐待”,“季羡林先生处在危险中”;“季老曾向总理温家宝去书求助,要求撤换秘书”;“秘书的丈夫是北大党委副书记”等,更有为了求证藏品流失之事,而询问季羡林先生的民间版本在媒体上传播。可见事情不一般,显然与建立和谐社会相悖。 好在与事情关联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真名实姓,因此,廓清事情的原委应该说并没有多少难度。举报者张衡在去年4月27日的“北京金兆艺术品拍卖会”上,发现了拍卖图录标明“季羡林上款,同一藏家友情提供”的16幅书画,张衡以6.1万元拍下了14件。后来,此人又在另几次小型拍卖会上拍下了10件署名为“季羡林”的私人藏品。现在季先生说话了,这些书画“并非其真藏”,又有藏品中作者艾青的家属出来指证为赝品,这时候北大应该出来主持对证的工作,首先应该联络司法部门去找拍卖公司。 虽然“由于市场不好,金兆公司停业很久了”,可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还是追访到了拍卖公司原艺术总监,真没想到他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些藏品年代不远,价值不是太高,没有人仿这些东西。”现在连几块钱一瓶的二锅头都有假的,“大多拍到两三千、三四千”一幅的书画“没有人仿”?好像说不通,也违背现实。他还说:“我看东西裱工挺好,作者又有名,对来源就没多怀疑”,这简直是太业余的说法了。像有如此艺术总监的拍卖公司,现在很普遍。业余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情,因此,不仅是赝品泛滥,而且给社会添乱。 应该查是谁领走了张衡所付的6.1万元,这不难,查到了,就知道这些东西的来源。还有那位有着不同身份的张衡(山东大学教授、收藏家)也值得研究,不管真假,仅是因为有“季羡林”上款就出手,也不合常理。而据此作出了“非正常外流”(“被盗”)的判断,并“向有关方面做了反映”,还报了警,好像也很滑稽。 |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