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张艺谋
陈履生 张艺谋在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运用了传统中国绘画中的手卷形式,在巨大的鸟巢体育场的空间中,以手卷作为舞台的中心,上演了从古至今的一幕又一幕。尽管对整个开幕式的评价有着因人而异的不同,可是,有一点却是能够令美术界的人为之心中窃喜的,这就是他向40亿人普及了中国绘画中的“手卷”,尤其是向手卷故乡的13亿人普及了那被忘却的“手卷”。张艺谋绞尽脑汁挖掘了手卷的当代意义,他借助于手绢的形式而大做文章,借古开今。与之相对照的是,现实中的手卷已经成为一个绘画装裱和欣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形式,它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当代中国画的主流形式之外,成为博物馆中怀古的憧憬。 如果有专业之外的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因为看了开幕式而想了解这个神奇的中国绘画中的手卷,那么,只有到博物馆中才能看到,而在反映当代绘画的各种展览中却难见其踪影。这正好像在现实中看不到张艺谋发掘出的“缶”一样。活字印刷术退出实用是因为科技的进步,那是什么原因使得手卷退出当代中国画的现实?与手卷相关的是中国画的观赏方式,文人将一卷展于书桌或几案上,一边卷动一边延伸,其间指指点点,评说把玩,而看完之后又有好事者为之题咏,相互唱和,不亦乐乎。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方式,所谓的兴之所致所积淀的雅好,成就了与中国绘画中的手卷这一形式相关的文化属性,因此,在各类表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成就的展览之中,手卷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扇面艺术。这种脱离厅堂悬挂空间的艺术形式,往往发生在书斋中、园林间、舟船内,是文人交游、酬应时的一种艺术的把玩,表现出了中国绘画特有的观赏方式。 经过20世纪中国绘画的现代化之后,除了艺术本体的变化,与观赏方式相关的人的文化涵养与观赏状态的变化,使得手卷边缘化,直至退出了当代中国画的舞台。虽然还有一些画家偶尔还会运用这一形式,可是,缺少文化的支撑和观赏的氛围,甚至找不到能够欣赏的知音,因此,名存实亡的手卷也就成了张艺谋的一个理想的道具,如同开幕式中的2008个“缶”,数量再多,却与现实无关。在这一场超级豪华的演出中,如果是2008个鼓,那可能既没有新意,也不能为人称道,一字之差而生疏的“缶”,其感觉就全然不同。在以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为自豪的当代文化中,实际上存在着欣赏艺术的单一性,使得像手卷那样的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不能在当代文化中表现它特有的魅力,这是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所以,应该感谢张艺谋。手卷不会像活字印刷那样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因为文化的问题使得手卷遇到了生存和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在展览的时代,在中国画成为展览的艺术时,还应该并存有符合中国文化和中国画欣赏规律的手卷的方式——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 |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