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术创作研究的不足

时间:2010-1-6文章作者:

 


陈履生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在全面展示五年来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成就的同时,还举办了“当代美术创作论坛”,这是全国美展在整体结构上的一个变化,通过论坛“分析中国美术创作现状,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创作”。这项活动自2月公开向全社会征稿之后,截止到9月底,共收到各类论文412篇。就总数而言,这个数量不算少,可是国内有影响或稍有影响的理论家几乎是集体缺席,无疑,这会影响到整体的质量,也影响到这一活动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则说明组织工作除了公开征集之外,还应该广泛发动,重点征集。如果不能保证其学术质量,那么,空有一个与全国美展配套的活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当代美术创作论坛”论文的筛选,第一步是去掉不符合论文规范和内容要求的论文,这就去掉了一半,剩下211篇。经过评审委员会组织的通讯评审,共评选出86篇提名参加终审的论文。最后经过11月31日的评审会议,评选出48篇入选论文,这个数字并没有达到原计划的60篇,根本原因还是个质量问题。分析其中原委,理论家不关心当代美术创作是其一,而投稿者大多数是从事各类美术创作的美术家,他们在总结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水平实在有限,则是另外的原因。按理说,理论家不关心当代美术创作是说不过去的,尤其是近年来培养了大批的学习或研究美术史论的博士、硕士等等,史论家队伍是空前壮大。有了强大的队伍,却出现了研究上的不足,这一方面说明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近年来美术评论方面的问题。美术评论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使得评论工作成为服务于美术家个体的一种工具,而对于全局性的、针对性的关于当代美术的创作的研究,则显现出了新中国以来的荒芜期。这种建立在社会原因基础上的美术创作研究方面的缺失,与非常忙碌的美术理论家们,形成了需要反思的对照。


回到“创作论坛”上来说,这次在组织工作中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评审制度,包括评选标准、评审办法、评审程序、评委守则,在评选委员会之外,还建立了监审委员会,“阳光”评审机制保证了公平、公正,是值得称道的,是值得许多公信权力机构效仿的。多年来,关于各类评选工作的公正性的问题,不断受到质疑。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套制度,或者是因为私利有意回避制度。最为荒唐的是,有些执掌权力的人居然说出不知道回避的话,自己选自己,自己评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过去一些人经常拿美协来说事,可是,现在美协的评审制度建立起来了,那么,能否影响到其他权力机构,这是权力机构建立公信的基础。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