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页 共407条
|
|
老品牌的维持比发展更重要时间:2008-5-15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当年初的中国书协五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接收西泠印社、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为中国书协团体会员”之后,一个西泠印社是否需要加入中国书协的争论就在明里暗里没有停息过。而来自西泠印社内部的反对者都是基于情感和尊严,认为104岁的西泠印社与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一起,加入27岁的中国书协实在是自损其格。毫无疑问,这之中的种种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来自对现状认识的不同。西泠印社在印学界的地位无与伦比,自首任社长吴昌硕以来,文脉相传,成为与西湖相伴的西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问题,现状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人们基于情感和尊严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和许多老字号不同的是,西泠印社是以名家立世。那么,在一个普遍认为缺少名家、大师的当代,西泠的名家在哪里?从沙孟海之后这一问题就已经显现出来,无奈之中相继请出德高望重的赵朴初、启功先生任社长,那也只是挂名而已。而启功先生殁后,这一职位一直空缺,成为一种期待。如果联系现状来看,西泠缺少名家是很自然的,因为印学处于边缘化之中的边缘。作为极少数人把玩的一个品种,现在还有谁去讲究中国画上面的那一星点的红色印章,连笔墨都等于零了,遑论印章。可是,西泠印社作为名闻遐迩的老字号,是可以利用的重要的文化资源,而主管部门也确实给与了高度的重视。问题就出在这里,本来像这样一个群众团体应该在自生自灭中发展,可以壮大,也可以湮灭。然而,现在稍微一重视就要做大做强。客观来说,在当代文化之中,西泠印社既做不大也做不强。印社这个事情,就是几个同道围坐在一起晒晒太阳、品品茶,看看西湖,再说说各自从衣兜里掏出来的几方印章,仅此而已。如果有这样的心态,什么事情都好说,那也就谈不上加入中国书协的事情。
按照有关人员谈之所以要加入中国书协的理由,因为策划了一个“百年西泠迎奥运”的国际性篆刻海选活动,邀请中国文联作为艺术指导单位,而中国文联的领导“希望西泠印社和中国书协共同整合资源,共同筹划海选活动,使之成为整个中国书法篆刻界的活动”。真搞不明白,这时候西泠印社怎么就忘记了自己的老大地位,怎么就忘记了尊严,还需要找另外的艺术指导,也就是说在中国存在着高于西泠印社的其他团体可以作为它的艺术指导。再说这个活动的策划,作为西泠的传人不好好研究印学的问题,来一个迎合潮流的“国际性篆刻海选活动”。真佩服那些策划家们能想得出来,想把印学弄成像海选超女、快男,可能吗?而这时候怎么又忘记了学术的尊严和品格?而什么事情都来个国际性以装门面,也是缺少信心的表现,充其量多几个日本、韩国人,就“国际性”吗?印学是中国的。“中国性”最重要,不需要“国际性”壮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