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飞瀑”之解读

时间:2007-7-3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6月26日,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的“白云飞瀑——纪念黄君璧诞辰110周年艺术展”,通过所展出的107件作品,不仅让人们欣赏到这位享誉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史的名家之作,而且也为学界带来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现代美术史的问题。虽然,黄君璧(1898~1991)的作品曾经于199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过一次,可是,他在大陆的知名度与他的实际成就之间却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尽管他在台湾与溥心畲、张大千齐名,被称为“渡海三家”,而在三人之中,他在台湾的时间最长,实际影响力也最广,然而,因为历史时空的阻隔所造成的这种局面,正如同人们通常所认识到的历史的遮蔽一样,影响了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认识。


1922年,25岁的黄君璧就获得了广东全省第一届美展中的国画最优奖,此后,他与师、友合组了“癸亥合作画社”,继而扩组“国画研究会”,与广东地区的中国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927年,黄君璧任广州市立美专教师兼教务主任,从此,为教一生的他又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37年,黄君璧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41年,兼任国立艺专教授及国画组主任,1949年起任省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主任,直至1971年 74岁时退休,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40余年。基于此,解读黄君璧可以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台湾地区中国画的发展,二是立足于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通过此我们可以看到黄君璧在这两个立足点上所呈现的历史意义。


在台湾画坛上,因为日据时代所遗留的问题,50年代初期的台湾画坛上,中国画与日本画的论争作为这一时期最初的论战,确立了中国画在台湾的主体地位,而师大艺术系作为当时权威的教育机构,于此间发挥了主流性的影响,黄君璧作为掌门人实际上是秉承了国立艺专的传统,使传统水墨画在台湾地区获得了一个主流性的身份。另一方面,因为1949年的政治剧变,黄君璧和他同时代的国画家分身于海峡两岸,所走的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黄君壁依然是“白云飞瀑”,虽然他也不断的画所行所见,但是,却没有离开艺术的常态,也没有离开他悉心研究的古人。而早在1927年就与其订交的徐悲鸿以及那一时期的大陆画家,却在时代的要求下为了“新中国画”的理想,开始踏上了写生的旅途,并向去古人化的方向发展。如此,就显现了一个艺术史上可以大做文章的话题,这就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政治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而不同的发展方向则带来了20世纪中国画的不同面貌。当年的主流性与今天多样性之间在源流上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正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画发展的课题。


至于黄君璧的画,“白云飞瀑”是其画作中经常看到的景象,但是,透过“白云飞瀑”所显现的与古代传统之间的关系,继承与变法,师古与师自然,写景与写心,这些作为一个个案的研究,都有利于2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