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

时间:2007-6-18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中国画在20世纪的发展路向,因人而异显现出不同的途径,但条条大路通罗马。在不同的途径中走出的画家,最后集中到中国画这条大道上,丰富了20世纪中国画的多样性。当这条发展路向随着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成就进入到历史以后,今天的回首对于21世纪的中国画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在这条大路上行走着今天已经被历史记载着的一代大家。6月13日,由多家重要单位主办的“叶浅予百岁诞辰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不见商贾穿流,也不闻炒作的气息,有的是崇敬和景仰。而人群中的叶浅予的那些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学生们成为这个展览的重要的内容,因为他们见证了叶浅予以及中央美院在中国画教学方面的伟业。现在他们大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上的主流人物,而他们对先生所表现出的崇敬的心情,冲淡了当下社会中的流行的风尚。虽然,这一批学生现在基本上已经退休,然而,叶浅予的艺术在他们身上留下印痕,其影响则是深远的。至于学生的学生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生如何把先生的那样凝聚着发展中国画艺术高度成就的艺术发扬光大,则是21世纪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


毕克官先生在“叶浅予百岁诞辰艺术展”研讨会的发言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区美术的最高成就不是版画,而是漫画。他的这一结论没有贬低版画的意思,而是从美术史的考察中提高了漫画的地位。那个时期的上海,因为市民阶层的新的需求,加上印刷业的发达,漫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而20世纪漫画史上的重要的画家无不从这里成长。当这一代画家后来随着抗战而转入到版画领域,不仅各有所成,之后,当他们进入到中国画或其它画种中的时候,漫画的基础为他们增添了超于寻常的力量。


1954年,叶浅予执掌中央美术学院的国画系,这是他继1947年被聘为国立艺专教授之后身份转换的一个转折点,这位自称“画坛草寇”的漫画家,在北京这个有着深厚京派绘画传统的地方,改变了人们对身份的传统偏见。无疑,他对于发展中国画的思想以及对现实中的中国画的理解,他的创作以及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他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的所反映出的具有创造性的特色,都影响了这一时期中国画发展的方向。对于他来说,由漫画转到中国画,由王先生转到舞蹈人物,具有重要的史学的分期意义。可是,对于已经学科化的中国画教学,叶浅予所面对的中国画造型基础之争,则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问题。叶浅予与他同时代的国画家们在发展人物画方面的努力,促进了20世纪中期人物画的发展。


作为中国画坛另类的叶浅予,其人物画以漫画为根,以速写为本,表现出了在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史上一条完全不同于他人的发展途径。当然,直至今日,对于叶浅予国画的不同看法仍然没有终结,可是,当我们把他的成就局限在舞蹈人物上的时候,在一个世纪的画坛上,还是难有与其比肩者。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