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创新”的比照

时间:2006-1-21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经典·创新——广州花鸟画学术展”,1月16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这是近期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又一个大型展览,反映了当前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动向,至少可以说明地方政府在文化方面的作为,主动性有所加强。花鸟画家陈永锵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为展览提出了一些特别的想法,即在岭南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区,以“经典”和“创新”这两个方面反映花鸟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的问题。因此,他不仅邀请了生活和工作在广州的花鸟画家参加了展览,还特邀了在广州之外的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10位花鸟画家加盟,更重要的是特选了广州艺术博物院珍藏的古代花鸟画共襄盛举。如此,古代的“经典”与当代的“创新”就形成了一种比照,那么,“创新”的成果、意义以及问题,也就一目了然。

 

中国花鸟画发展到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之后,几乎是让所有的后人都感到了逾越高峰的困难。尽管在20世纪中期之后,花鸟画出现了潘天寿、陈之佛、于非闇等大家,可是,在绘画史整体上的成就并不突出,花鸟画的发展几乎使停滞不前。虽然有齐白石在画坛上的荣耀,但反映的是“百花齐放”的需要。当人民公社的蔬果、花卉反映出跃进的激情,当抗美的国际氛围需要和平的象征,花鸟画在有限的题材范围内,得到了主流之外的一线生机。花鸟画在画坛上的表现以及花鸟画家在画坛内的发展,都表现出了时代的局限。毫无疑问,花鸟画是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一个绘画品类,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可是,花鸟画的当代发展在写生的误导下,丧失了花鸟画应有的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审美魅力,因此,当代花鸟画的整体面貌是现实性的,而不是精神性。所以,花鸟画的表面繁荣并不能为花鸟画的发展增加动力,相反,却消解了中国花鸟画的内在精神。这种在“经典”和“创新”之间的矛盾,提示我们关注当代花鸟画的面貌——如果要保持花鸟画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性,就必须研究经典,就应该正确对待创新。

 

所以,这次展览有一个配套的研讨会,其议题为:1、在生活多元化、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中国花鸟画创作如何回应;2、新时期中国花鸟画创作如何反映社会意蕴,如何体现时代精神;3、岭南画派的兼容精神与创新精神;4、传承岭南画派精髓,灌注广东花鸟画创作动力;5、花鸟画创作的抒情性与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性。这五个问题都可以做大文章。对于广东画家来说,岭南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一项重要的使命。而广州四季繁华似锦,又有许多古人没有画过的花卉,对于创新得地独厚;加上岭南画派精髓的灌注,广州扶持花鸟画算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举。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