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票的尴尬

时间:2005-12-11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在洛阳住了30年,头一次来龙门。过去是没时间,现在是票太贵。好不容易可以免费逛一回了,人挤人,人推人,来时堵车,回去又坐不上车。”这是不久前乘“河南文化遗产日”之际得以免票参观龙门石窟的10万之众中的一员的感叹。这位洛阳铜加工厂退休工人的感叹,可以反映3个方面的问题:1、在洛阳住了30年没有到过龙门石窟,说明此人当时的中小学的教育有问题;工会在组织职工文化生活方面有问题;现在退休工人的文化生活有问题。2、票价太贵,说明一般市民难以接受,政府的物价部门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在享受文化资源方面的承受能力,而是以旅游业的高票价制约了当地居民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3、参观时人挤人,人推人,说明这种免费的参观达不到欣赏艺术的目的,而这种习惯以群众性的方式达到某种期望的方式,并没有实际的效果。如果这位退休工人的感叹后面再加上一句,“回去告诉家人,什么也没要看到,只是看到了人挤人,人推人”,那又可以得到以下的感想。

 

龙门石窟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像其他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所在地人民的骄傲,而一旦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组织批准的《世界遗产名录》,那就意味着当地多了一项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但是,这不能意味着通过门票涨价而使其阻隔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对于文化遗产的宣传不能仅仅是着眼于吸引旅游的推介,更应该是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本地区人民的对于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拥有文化遗产的自豪感,树立积极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心。现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景点普遍存在的高票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区居民对于本地区文化遗产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免费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公众的关注,是为了弘扬文化遗产的文化精神,可是,实际的效果如果像一个节日游园的话,如龙门石窟1天有10万的参观者(创下了龙门石窟日接纳游客的“之最”),无疑,不利于文化的保护。一方面是公众因为人多而不得到参观的基本可能,另一方面文物因为人多而受到了伤害,这种徒存节日感觉的“文化遗产日”的免费,显然是得不偿失。

 

与之相关的是,一些美术馆、博物馆等与公众联系紧密的公共文化设施,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矛盾。每当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的时候,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也采取了免票的方式吸引公众的关注,往往是人满为患,失去了本应该只有在美术馆、博物馆才能享受到的那种欣赏艺术的氛围。而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场馆即使免票了也是门可罗雀。这两种极端的状况,都是当下中国公共文化设施遇到的尴尬。因此,可以说解决公众文化设施或场馆的公众性的问题,免票不是唯一的办法。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