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述评

10/15页 共407

“漓江画派”在打造中

时间:2004-7-5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19世纪初,法国巴黎郊区一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子,因为有风景优美的枫丹白露森林,聚集了一批画家来这里写生作画或定居,后来人们把这些画家称之为“巴比松画派”。尽管他们没有组织、也没有倡议,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反对贵族化的洛可可艺术而“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共同追求,使人们看到了这一“画派”的群体力量。到了1874年,当莫奈的《印象·日出》在展出时受到批评家的批评和讽刺而成为“印象派”之后,印象派就成了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并占据了这一时期美术史的重要篇章。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吴门画家或扬州八怪等,在当代美术史的著作中也就成了“吴门画派”或“扬州画派”等。实际上,怎么样称呼并不重要,说明问题是主要的。具有地域特点或风格特点的群体性绘画流派,不仅是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也是美术史关注的一个问题。在20世纪初中国画坛上出现的“海派”、“京派”、“岭南派”,以及其后的“长安画派”等,也就成了当代美术史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自从“打造‘漓江画派’”的口号一出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以及坊间的议论,焦点是“画派”能否打造?在人们的知识贮存中的“画派”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总结,中外美术史都可以印证这一基本的常识。过去好像没有听说当代人自己打造画派的,虽然画家们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或者怀着同一种艺术追求,或者表现出相同的地域风格,但是,都没有人像现在这样胸怀宏观的文化战略而进行各种战略策划,而提出打造画派的主张。可以说,策划和打造是当代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个“打造”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情,所不同的是,没有事先提出来,没有事先经过严密的策划而作为一种努力的方向提出来。因此,现在出现了广西的画家打造“漓江画派”,陕西的画家打造“黄土画派”,就没有什么稀奇的。能不能打造,根本就不值得争议。

  打造地方性的画派,或者塑造地方性的整体文化形象,这几年都受到各地党政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前十年的重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搭台,而这几年经过此前的实践发现,文化搭的台未必能唱好经济的戏,但是,政府的文化形象却从中表现出来。当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是文化形象,因此,有很多省市相继提出建立文化大省、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这也是各有各的玩法。显然,领导重视了,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或艺术家不能不知好歹,也不能不识抬举。不要说是让你打造一个画派,再加一点其他的,也是义不容辞。重视了,就有了经费,也有了政策,对于文化发展总是有好处,总比没人理没人问要好。20世纪50年代后期,江苏省委组织画家进行创作、写生,不仅造就了江苏国画在全国的影响,也推出了傅抱石、钱松喦等一批在20世纪中后期中国画坛上的著名画家,这种做法类似于今天的“打造”,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打造“漓江画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在成功实施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发展战略,并在全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后提出来的又一发展目标。6月23日“漓江画派促进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在桂林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出席了会议。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同意成立、区民政厅同意登记,而有了“漓江画派促进会”这一民间团体,“负责打造画派的一系列的学术运作、理论支持,力争在3至5年内合力将‘漓江画派’打造成型”。打造“漓江画派”得天时地利,用“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黄格胜教授的话说,“万事俱备,也有东风”。但是,3至5年之后的“漓江画派”被打造成是什么样的面貌,能否为现实和历史所认可,现在还很难预料。可有一点能说的是,在这3至5年内,广西的美术事业特别是中国画事业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眼前能够说明的是,2002年成立、目前已有两届学生的全国第一所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机构“桂林中国画学院”,24日正式挂牌,就是得力于打造“漓江画派”的最直接的成果。

图片说明:
1、漓江边上的桂林山水
2、为配合“漓江画派促进会”的成立而举办了“桂林中国画学院教师作品展”
3、桂林中国画学院揭牌仪式
4、当代中国画教学研讨会会场
5、最早提出“漓江画派”的老一辈画家阳太阳先生出席了“漓江画派促进会”的成立会议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