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的规模能说明哪些问题

时间:2003-12-29文章作者:陈履生

  15年前,当第一届中国油画展展出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三届展览会有如此的规模。这15年之内的变化确实是太大了,楼变高了,车变多了,广场变大了,美术院校系科的招生人数也猛涨了,总之,社会的种种变化都有一个明显的量的表现,那么,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以什么样的面貌面对公众,还能玩出多少花样以显示实力和智慧,显然这是组织者们费尽思量的。从此前的系列展到后来的优秀作品展来看,好像规模效应是这一次展览策划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这至少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并进一步说明油画事业的繁荣。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冠以“携手新世纪”的名称,是想立足于世纪之交的学术准备上,凸现新世纪初中国油画的学术内涵,但是,展览的整体上是上个世纪末风格特点和艺术问题的延续,而新世纪特征的端倪没有显示出来。现实的状况是规模效应盖过了学术的考量,使人们在审视展览的时候,更多的是转向了对组织者工作能力的赞叹。

  这次展览的规模确实是惊人的。在省级油画展严格评选的基础上,第一阶段就从全国34个地区近万幅作品中选拔了近2千幅优秀作品分四批进京展览,也就是所称的“各地区分组联展”。第一组从8月23日开始,展出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重庆、解放军、山东、江西的作品,第二组从8月30日开始,展出了上海、广东、天津、河南、安徽、陕西、河北、山西的作品,第三组从9月6日开始,展出了内蒙、新疆、西藏、广西、宁夏、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的作品,第四组从9月13日开始,展出了北京、中直、浙江、江苏、甘肃、青海、澳门、香港、福建的作品,每组展出均为5天。第二阶段的“优秀作品展”从12月10日开始,至21日结束。说实话,能把这个被称为第三届的展览看全了可真不容易。也不要说看那么多,就是把后来的属于“优秀作品展”的每件作品都好好看一眼,也不轻松。那么,回顾一下,从1987年的首届406幅,1994年的第二届464幅,发展到第三届的近2千幅,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如果我们为后人想想,第四届怎么办,是进一步扩容继续说明繁荣,那又是何等的规模;还是总结前者提出瘦身计划以突出精品,那又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萎缩,真难以想象。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油画“以百年的历程走过了西方油画500年、俄罗斯油画300年的路”,现在可以进一步更大胆地说,中国已经成了油画超级大国,如果以油画人口来论的话。在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油画,数量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与之相应的质量却不能不考虑,这也是以量取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中国油画在学术层面上的问题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之间就已经全面展现出来,这已经不是形式技法的问题,也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抽象或表现的问题,更多的是和当代艺术思潮相关的艺术观念的问题。那么,在西方架上油画普遍下课的情况下,当代油画中的前沿性问题,不再是上个世纪中的那些基本问题,而是还要不要架上油画的问题;如果还要架上油画,那又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虽然,中国油画的发展在中国国家特色的背景下,在以后的几十年内可能还不会有什么生存的问题,但是,问题尖锐地提出来已经让人迷茫,而中国油画的现实状况通过第三届展览也提出了这条路该怎么往下走的问题。现在的状况是在商业化路途中的按部就班,属于好死不如赖活。许多功成名就的画家和第一届、第二届相比,看不出在学术上有什么新的思考,因此画面也并无太大的改观,基本上是那一套驾轻就熟的风格或技法。而所谓的“新古典主义”也已经成了商业的幌子,成了流行时尚中的恶俗。过去批评国画家只会画虾、画马或梅兰竹菊的毛病,现在已经大面积地转移到油画家身上。许多名画家就是用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应对了油画展届次的变化,剩下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锐们在摸索进入全国性油画展的大门,结果是,他们的表现成了第三届展览中的亮点。

  回头看数量问题,如果没有那么大的数量,要么是名家落选,可是展览中没有名家将成为青年油画展;要么是新锐落选,那又可能是几年前的某个名家作品展。现实的矛盾如此展现出来。事实上,中国现在缺的不是多,而是精,这也不仅仅是指油画。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