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像启示录

时间:2010-10-26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风靡全国的造像运动已经持续了近20年,当年以刘开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雕塑家所倡导的城市雕塑,是基于发展雕塑艺术、改善文化环境的目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雕塑得以在在许多城市从无到有,自少到多。可是,今天在这一基础上的由多到滥,雕塑成了当代文化环境的灾难,相信这是刘开渠等老一辈雕塑家不愿看到的。造像运动所带来的文化环境的污染,是中国城市化新潮所带来的结果——造像遍及城乡,而且越造越大。广场雕塑在新中国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缅怀先烈,到当今流行的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一个反面影响到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当代人的价值观。在反“三俗”的今天,许多造像成了美术领域内“三俗”的代表,最近发生在广东肇庆的关公像事件就是其典型。


“三俗”之首的“庸俗”,晋·葛洪认为是:“闇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抱朴子·穷达》),它是高雅、高尚的反面。葛洪所说的“不分”与“不辩”是一种文化上没有创建和主见的随波逐流,反映在造像运动中则是具有普遍性的机关单位门前摆石狮子,城市或乡村中心广场立雕塑,风景名胜点造佛、塑菩萨,而且大佛是越造越大。立佛的风潮好像还没有过去,造关公的新潮又来了,9月13日,被称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高达61米的关公塑像于山西运城市落成,而此前的几个月,高达38米的关公像在广东肇庆市建成。如果说在关公故里的运城造一个关公像还有情理可论,那么,在与关公毫无关联的肇庆造一个如此巨大的关公像则无情理可言。值得玩味的是,在山西运城关公像落成的几个月前,广东肇庆的关公像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关公像。


不管是高达38米,还是高达61米,都是巨大的塑像,像这种突兀于一个山头上的塑像,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运城的关公像“几与周围的山头对齐”,而在肇庆城区北郊的北岭山将军山,“从山脚望北岭,群山莽莽,雾色缥缈。忽然,山巅之上,一‘将’突耸。威武挺立,万山簇拥,雄壮之势,震撼人心”。这真是“绿水青山枉自多”,世人无奈雕塑何?而建造一个高达61米的关公像,要用铜料500余吨、钢材2000余吨、混凝土1.8万余吨,当这些原本不属于这座山的材料堆砌在这里的时候,对生态环境和植被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从经济上来论,即使是造一座高达38米的关公像,也要投资3000多万元,如果把这个数字的钱用于教育,那一定是成果卓著;如果用于铺路架桥,那也是造福一方。然而,现在却是为了“满足一些游客烧香求财的需求”,真是庸俗。


都是开发惹的祸,广东肇庆因为开发将军山的旅游,山西运城因为开发当地的名人文化资源,所以,有了巨大的关公像。雕塑在各地的各种开发中成了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手段,然而,这种开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仅是眼前,而且是持之久远的。眼前的是,肇庆的关公像在建成几个月之后就要被拆除,原因简单说是“无用地手续、无规划报建手续、无建筑施工许可”,可是,与这个“三无”相对应的是2005年开始兴建,在持续5年的时间内,“三无”得以横行,当地政府有关机构的失职或者不作为应该是明显的。另有复杂的“风水”说,不管是否,也是值得深思的。应该从立法的层面制止影响到环境、劳民伤财的庸俗雕塑,这已经是当务之急。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