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算命”

时间:2016/1/8 21:36:22文章作者:新民晚报 林明杰
  书画是带着作者生命气息的。数年前在展览中见到某名家书法,觉其虽天骨开张之霸气尤甚以往,却显声嘶力竭之窘迫,遂与同行者私语:“他看上去力不从心啊”。不料,过些时候痛闻此公驾鹤仙去。

  所谓人书俱老,作品也是有年纪的。友人曾示我某名家紫砂壶。我说:“应该不是他亲手做的。”友问:“为什么?”我说:“作者近花甲之年,但这把壶没有体现出这个年龄作者应有的老结,估计是年轻工匠代工的。”知情的友人会心而笑。

  我曾留意过一些老画家晚岁的作品,当作品呈现出一种枯竭散乱、力不从心的状况,往往过不多久老人家就走了。这有别于老而弥坚的老画家晚年之作。如百岁朱屺瞻作品苍茫雄厚,一派长寿健康的气象。

  早年曾遇一“神人”,他只要看一幅画,不知道作者,就能说出其大致境况。后来明白,对画对人阅历深广之后,皆能为之,因为每幅书画作品都蕴含了作者的生命状态、性格、情绪、见识、智慧、品位。

  中国传统书画,它有一个有别于世界艺术的标准,它不仅仅是娱人耳目,也不仅仅是抒发情绪,它有个重要的功能和评判标准,那就是身心修养。古代文人把人的一生作为一个修炼的过程,冀望着经过修炼达到较高的境界。有时候,古人会借助接近这种境界的外物来帮助自己的修炼,譬如“君子比德于玉”,因为玉的特性中有很多方面是与人的修炼标准相似的,“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那么中国古人更是如此要求书画的。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把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清代黄钺《二十四画品》所谓“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远、朴拙、超脱、奇僻、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等,这些形容词同样都可以用到为人的境界上去。

  所以,以古人看来,一个人的书画作品基本能反映一个人的修炼境界。当然,这不仅仅指生理状态,否则就变成体育比赛了,而是身心的状态。

  一个经过专业技巧训练的人,处于生理心理上佳状态,当然有利于创作出最好的作品来。但这并不是说,身体状况不好就一定创作不出好作品。艺术作品更是思想的产物。思想的强大、自由以及智慧,能弥补生理的不足,帮助艺术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和方式创作出 好作品。反之,纵然健康得“吃嘛嘛香”,也无济于艺术创作。

  以人生修炼为目的和标准这一中国书画的精神,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其价值远未得到充分认识。然而,它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过分强调了和谐的境界,以至于可能会无视或故意压抑痛苦的表达。如徐青藤、八大山人的作品,在他们的时代都被归为“野狐禅”。试想,若梵高、蒙克、毕加索等生于中国,估计就更不受待见了。

  艺术是人类的虚拟,但这个虚拟却需要最真实的表达。酸甜苦辣、喜怒悲恐,皆不可伪饰,因为只有充分认知人类自身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无论艺术、文学还是其他人文学科都应如是。回避困苦的修炼,只是自欺而已。只有直面困苦,化解困苦,才是真修炼,才能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