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海画家的个性?

时间:2015/6/23 17:04:06文章作者:林明杰

余欣


石禅


薛珂 


劭琦


江宏


胡炜


陈睿韬


鲍莺

  ——《海上丹青引——新民艺术沙龙(春季)七人展》引发的议论
 
  展览要激发思想交流

  江宏(画展策展人):上海书画善会、海上印社、新民晚报社在敬华艺术空间主办的《海上丹青引——新民艺术沙龙(春季)七人展》,“丹青引”这个名字源自杜甫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的这个“引”是指一种文体。在此的“引”跟文体没有关系,它有几层含义:第一,因为诸位都是上海各路画家,所以把大家“引”到一起来,角角力,引发各自思考;第二“引”呢,就是抛砖引玉,希望这块砖抛出去能把玉引出来。办画展不要尽想听赞美的话,而更期待观念的碰撞。

  廉亮(艺术市场人士):我看了这次的七人展,感觉跟以前看的那些展览大不相同,对我自己也很有触动。参展画家的画都很有修养,但我坦率地讲,整体还缺乏力度和创造力,不如新民晚报过去办的《向莫奈致敬——沪上名家睡莲画展》。

  邵仄炯:看了今天的画展,首先这些画我还是很喜欢的。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画的一种品位和格调。现在,大家对艺术批评的标准比较含糊,实际上公众也需要一个公信力的东西,那么新民晚报作为一个主流媒体,在这样一个时段,有非常好的专业的学术主持来推荐这样一批优秀的画家,这是有公信力的,对社会上大家的公认度也非常有好处。

  陈麦青(学者):一个画展要有质量,首先是一个画家要认为画展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传播自己想法的平台。

  不温不火好不好

  陈琪(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画家有一个特点很明显,就是不相互影响,不受干扰。我国许多地方画风都有趋同倾向。比如浙派山水、金陵画派等等,都是一种风格,整个展览一看,山水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上海的作品拿出去,每一张都有其独立的风格,每一件作品都在说话,这是上海地域的艺术特色。今天的八位画家也是这样,每个人的追求都很明显。在艺术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上海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水彩粉画,这几大板块平衡发展,也是上海本地的优势和特点。

  萧海春(画家):海派画家各有特色,平时各画各的画,但是聚在一起大家聊聊,也可以有很多交流。上海画家那种不温不火正是上海老一辈画家们传承下来的长处。和谐社会应该由很多方面构成,组织者要善于让各方面的能量都释放出来。

  郑重(学者): 随波逐流,画的画都一样了,没有自主的东西,是很可怕的。看看上海画坛的前辈陆俨少,即便环境不断改变,他也不去改变自己的绘画风貌。一个艺术家就应该具有这种精神。怎样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面貌,怎样把距离越来越拉开,越来越有个性,从而形成上海的一个特点、一种面貌,这也是我的一个期待。

  上海没有国画家?

  车鹏飞(画家):我们在外地,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上海没有国画家”。我个人认为,除了上海的很多画家不太愿意参加全国的展览等原因,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全国有很多展览,对于知名的画家而言,如果不作主动的邀请,他们通常不太会主动参加。其次,上海有很多民间画家也画得很好,但他们根本不知道相关消息,这种情况也很多。有可能是个人的关注还不够,也有时候是相关机构有意识的组织还不够,所以这也造成了上海的画家在全国露面不够,了解不够。

  陈琪:我认为如何把上海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走出去,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我这几年参加中国画的评选比较多,却较少看到上海画家的身影和作品。在上海地域范围内做交流当然很需要,但是我认为上海画家到了一定程度走到全国的平台上去亮相也很有必要。

  写意和工笔之争

  陈琪:就全国范围来讲,中国画发展非常快。但就是工笔非常多,真正大写意的人物、花鸟、山水有质量的不是很多。大写意确实很难。从全国的整体趋势来看,山水和花鸟这几年也是在停滞阶段,没有一些很好的真正的精品和人物出现。

  萧海春:不是说画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大写意,比如陈老莲画了一辈子也没有画大写意,他也是一个大家,这只是一个画种的问题。我还是认为工笔画绝对是一个好的画种,它的传统在那里,北宋和南宋就是传统,所以这样的东西一定要把它传承下来。

  汤哲明(美术史论家):关于工笔画的问题,我这两年也有一些思考。现在美术学院有一种叫“工笔画”的课,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再如现在的艺坛有一种叫“当代水墨”,很多人很积极地参与其中。据我了解,实际上是一批画油画的人,用所谓的工笔画法去画,虽然有些画得还不错,但是跟传统工笔画不是一回事。有很多人现在甚至连毛笔勾线都不勾了,直接用颜色染。一批画油画的人画一批比较观念化的国画,这就是当代水墨出来的背景。当然一方面我认为也是好的,有些现在搞得也满成功。但我认为工笔画,主要还是线条。古代吴道子染色都是给工人做的,他就是勾两条线,真正奥妙的就是这两根线。美术学院一个非常错误的模式,所谓“工笔重彩”对应的就是水墨写意,水墨只好去写意。水墨也可工,也可写;双钩也可工,也可写。

  到了近代,写意画比较热门,到了一个高峰时代,实际上我觉得写意画要成功也少不了一点很关键的要素:就是“名人”,写意画实际上是“名人画”。八大山人也好,吴昌硕也好,实际上是“名人画”中画得比较好的。

  郑重:大写意做的是一个才气,跟写诗一样,下笔就是这样的风韵,这种情调。不是说读书多了,画的资格老,就能画出来。这是一个才气,没有才气画不出来。它更多需要一种与生俱来的才气,阻挡不了,看了会让人心跳。大写意就是需要一种天赋,到了一定时期就冲出来的。没有才气很难画大写意。

  不能成为大众情人

  郑重:对于上海的画展,我是一个旁观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看起,感到画传统风格还是很孤独的。这一时代的老画家都经历了很孤独的孤军奋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有一定发展,比如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术史论家徐建融曾呼吁回归宋元,这一点我觉得徐建融的贡献很大,这是提倡回归绘画本源。这么几年发展下来,我也感觉到气候到了,走传统这条路,但又不完全是传统,在这二十年里面,变化是很大的。我看到大家讲究笔墨,讲究韵味,包括构图、结构,比早几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很欣慰。我觉得由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趣味组织起来办画展,才有所比较,有了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不同,所以这类画展我还是提倡的。

  陈麦青:不要指望绘画艺术是大众的,或有很广泛的普及。过去社会没有发展的时候,认为艺术是象牙之塔,是高雅的,小众的,其实社会发展以后仍然是这种现状。

  萧海春:中国画想要大众其实是不可能的。中国画有很严格的界定,它讲求很好的笔墨,有很好的思议,很高的格调,所以永远是小众的。中国画如果变成一个大众情人,那肯定完了。

  上海画坛缺推手

  汤哲明:上海的画家确实是好的,但长期以来问题是出在“推手”上。从古至今,艺术都需要赞助,在古代,就是皇权或者宗教来赞助,这势必造成的结果就是“一元化”艺术,古典的艺术因此是“一元”的。那么现代推动艺术的就是“商业化”,造成的结果就是“多元”。商业带来了多元,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顾村言(艺评家):我觉得推手肯定是需要的,但这还是有个度的问题。比如,关于上海和北京的艺术生态,上海有不少画家相对低调并非坏事,这或许与南方人的平和内敛性格有关,上海的一些低调的画家其实更有传统的文脉在里面,或隐或显,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太注重“推手”的画家有时更能注重艺术的本质,因为有些艺术市场中的“推手”是过犹不及,太浮躁了对艺术创作并非是好事。上海的这种生态,我个人比较喜欢,也很认可。艺术作品是要靠时间来说话的,而不是仅靠炒作,过五十年再来看,可能会发现上海一些低调的画家反而是有大成就的,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正脉所在。

  当然,画家不注重“推手”不等于上海艺术界就不要反思缺少推手的原因,对上海真正好的画家要做的推广工作确实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努力。

  中国画还是要有一种本土、文脉的东西在里面。另外,郑重老师与萧海春老师都提到大写意与才气的关系,我很认同,现在很多的大写意作品,光看线条很多是不过关的,这与才气、文化修养的缺失都有关系,与当下的美术教育注重技术的弊病也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