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难了

时间:2018/5/13 9:45:02文章作者:作者 林明杰

  据说,傅抱石好酒,喝醉了作画更为自由酣畅,每出佳作。他还有枚闲章“往往醉后”,通常出现在得意的酒醉之作上。

▲ 作画时的傅抱石

▲ 傅抱石自制闲章《往往醉后》

  无独有偶,林风眠也曾建议一位画画拘谨的学生喝点酒,这样画画时就会狂热起来。

  于是很多画画的人喜欢用这个故事来为自己好酒贪杯找理由,还嘲笑不喝酒的同道“不喝酒怎么画得好画”。

  凡事不可绝对。美术史上的大画家中,好酒贪杯的比例并不见得高于普通人。这也就是说,能不能画好画,喝酒不是决定性因素,它顶多对个别性格比较拘谨而酒后却能放得开的人有点效。

  喝酒或许会激发一个画家的性情,令其更有自信,更有激情,更有想象力,但是如果他本身就不具备一个好画家的素质,喝死也没用。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喝酒这个问题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揭示的是一个创作心理学问题。很多艺术家拼着命地训练自己在技术上的能力,也苦思冥想如何创造出形式上的惊世骇俗,但就是疏忽了培养最重要的艺术心性。

  艺术家的一生,实质上是不断征服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生。

  薄薄一张纸,轻轻一杆笔,它就能让一个七尺汉子胆怯心慌,踯躅不前。学过画的朋友一定有过这种心理体会。有的画家,一辈子都逃不掉这种心理上的障碍。他所见识过的美术史上的名家笔墨,非但没有成为激发他创作灵感和信心的力量,反而成为他畏惧的阴影。

  如何能使自己不必喝酒就具有创作的自信,就能有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自由而肯定的笔触,这才是一个画家更需要去努力的。

  从喝酒的话题我不禁联想到很多画家创作时喜欢听音乐。其效用也相当于喝酒,它能把画家带入一种情绪中,更投入地创作。这跟演员培养感情也很相似。但是,听音乐也未必都有益于创作,有时候可能还会起反作用。首先要选对音乐。因为每个画家内心都有各自不同的旋律和节奏,选对了音乐会起到共鸣之效,选错了音乐反而可能打乱画家创作的节奏。

  归根结底,画家要善于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旋律”和“节奏”,逐渐养育它,让它壮大、完善。这才是正途。靠酒或音乐,顶多是种催化剂,不可依赖。属于自己生命的旋律和节奏强大饱满了,就会自然溢出,或涓涓细流,或浩浩巨浪,又何须靠其他来刺激呢?

  正如同写文章,语法正确、文笔精美,但如果没有精彩的内心世界可以表达,也无济于事。一个画家,一生都要耕耘呵护心灵的田园——那里荒芜了,用酒也无法拯救,用音乐也无法唤醒。

▲ 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

《江山如此多娇》1959年

作者简介

  林明杰

  • 画家、艺评家、媒体人

  •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艺评专栏《林距离》主笔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总策划

  • 复旦大学哲学院人文智慧课堂特聘教授

  • 中华艺术宫和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委员

  •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及美术书法篆刻摄影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 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委

  • 克勒门文化沙龙联合创始人

  • 出版艺术评论随笔集《艺术是同床异梦》《艺术是漏网之鱼》

  • 艺术微信公众号《艺术林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