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纪》易都作品展亮相苏州美术馆

时间:2018/4/13 11:39:46文章作者:林明杰

易都的这个名字或许你不知道,但易都的这张照片你应该看到过,请耐心的看到最后一张图。

文/林明杰

  我从小就玩相机,还学过暗房。到了大学有摄影课,心想自己一定有优势。不料我同寝室的一位同学重挫了我的信心。这个在摄影课之前从来没有摸过相机的男孩,随便拍拍的照片都比我拍得好!

  于是我明白,摄影和绘画、唱歌、舞蹈等艺术一样,也是需要天赋的。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人的取景中是不一样的。

  苏州是我最喜欢的古老城市之一。大大小小的园林去过不少,更看过无数苏州园林的摄影。但直到我看到易都的“苏城纪”系列摄影作品,看到他拍出了苏州这座城市通常用肉眼看不到而必须用灵魂去看的景色。











▲《苏城纪》易都作品展

  我们身临一个有历史的地方,不是去看风景的,而是延展自己生命纵深度的。当自己的足迹踏入历史,自己的手触摸历史,当下进入了过去,过去来到了当下。易都手中的相机像是个感情细腻、想象力丰富的江南才子,调动起了古城今昔的梦幻。

  或许有思想的摄影家一定会想到生命的来处去处,易都的“万物生长”系列作品,将人体置身于自然,虽然这个题材许多摄影家都做过并还在做,他却做出了别样的境况。我说不出这系列作品的明确意向。像是宇宙中孤旅的仙踪,有种苍茫的孤独,也有种遥相呼应的温暖和盼望。这或许就是生命,谁能说得清呢?这也正是艺术,比镜子还奇妙地照出了人心中难以言表的情愫。

  摄影曾经把画像和画风景的画家们逼得走投无路,于是画家们开始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想性来对付摄影,开拓了艺术史的新章。今天,像易都这样的摄影家,又向艺术的疆域踏进了咄咄逼人的一步。他不仅将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想性注入自己的摄影创作,并借助自身在绘画上的造诣,将摄影和绘画交织成一种新的视觉经验。我期待着他翻开又一个新的艺术篇章。

展览简介

  由苏州艺术志、苏州摄影行业协会主办,苏州新媒体联合会、苏州大易视觉、上海阅音传媒协办的《苏城纪》易都作品展,亮相苏州美术馆。展览于4月11日至4月17日在苏州美术馆1、2、3号厅展出。

  展览由三个部分组成,对应三个展厅。1号厅为《万物生长》系列作品,2号厅为《苏城纪》系列作品,3号厅为国际获奖作品及作者经历资料文献。三个展厅互为个体,而又相互关联,通过特殊的展览设置,渗入多元化的互动方式,真正实现影像媒介的无限魅力,让观众可以达到心随影游,意伴情动观展状态。

  《苏城纪》同名系列作品,易都在创作过程中,尝试对“传统”和“现代”进行巧妙的嫁接,以建立贯穿古今的视觉效果。画面看似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工笔,却将时尚力量引向深邃的时空,成为“古典主义”与“现代摄影艺术”相结合的阐释者。每一张画面都向人透露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故事感,一种溯古汲今的力量感,以及一种返璞归真的差异感。

  《万物生长》中,土地,生命,色彩在转换,生命在交替,易都是那个仍在关心人与土地的关系。走向荒野,并非为了征服,而是为了与土地更为亲近,那些暗里迸发的声响,可能是虫鸣也可能是万物生长的声音;人置身其间,笼罩了的神秘气氛,似乎对土地的审美价值有了新的认知。这是易都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以摄影的方式对土地的一种致敬。

  《苏城纪》易都作品展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哲学博士、文艺学美学博士后袁新先生为学术主持,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吴冠南先生为学术顾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委、中华艺术宫和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委员林明杰先生为策展人。他们对于苏城,对于《苏城纪》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本次展览于4月11日下午举行了开幕仪式,来自摄影、绘画、音乐、戏曲、文学、哲学、艺术评论等领域的嘉宾出席现场,呈现最完整的文化状态,最多元的文化交流,同时在苏州美术馆三楼会议室举办了《苏城纪》学术研讨会。

易都简介

  • 1975年生于江西武功山,定居苏州。

  •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苏州市摄影行业协会会长,PPAC亚洲专业摄影师协会特聘导师,尼康中国特约摄影讲师。

  • 至今为止已获80余个国际摄影赛事奖项

  • 2015年获“米兰世博会最佳摄影师”称号

  • 2017年获中华艺术金马奖“北斗之星”金马艺术家称号

  • 2017获PPAC亚洲职业摄影师协会“十大国际摄影师”称号

▲ 摄影师易都

作品欣赏











就是这张图,看到过吧!

作者简介

  林明杰

  • 画家、艺评家、媒体人

  •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艺评专栏《林距离》主笔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总策划

  • 复旦大学哲学院人文智慧课堂特聘教授

  • 中华艺术宫和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委员

  •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及美术书法篆刻摄影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 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委

  • 克勒门文化沙龙联合创始人

  • 出版艺术评论随笔集《艺术是同床异梦》《艺术是漏网之鱼》

  • 艺术微信公众号《艺术林距离》


▲ 林明杰与易都在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