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新的艺术与视觉文化风景线

时间:2015/5/4 12:51:15文章作者:新民晚报 记者 乐梦融 林明杰

展馆一角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谈《历史的温度》大展

  作为中华艺术宫年度品牌展览“同行——2015美术馆联合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4月30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以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20世纪具象油画珍品为主体,并从中国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华艺术宫等机构借调了部分藏品,共计300余件,多个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与观众直接对话。

  作为中华艺术宫开馆以来所推出的规模最大、最具文献价值的油画艺术大展,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写实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开展前夕,此次大展的重要推动者、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具象还有何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殷双喜先前解释,展览主题以“具象油画”来替代常用的“写实油画”作为展览标题,是有过考量的。

  在西方艺术界已经经历了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激浪派等各种当代艺术洗礼的当下,那么具象绘画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具象油画在中国能有什么作为?范迪安认为,具象油画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是拥有受众的艺术样式,并非过时的艺术样式。但具象面临着影像的挑战,包括既能叙事又能带来视觉震撼的电影,这是中国整个美术界都在面临的问题。

  他补充策展人的说法,写实油画中的写实性是指油画的风格,具象油画可以展开的更多,视野可以更加开阔,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主题,传达自己的叙述,关照当下的时代。具象油画要找到自己新的立足点,不要把具象油画只看成写实油画。

  “在全球文化的新的情境中,油画在中国可以找到自己准确的发展方向。在图像时代,油画的出路和突围,中国画家与外国画家共同遇到的创作问题,我们要非常珍惜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防止过度照片化

  范迪安提到,油画界应该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油画要防止过分照片化。目前许多具象油画画面带来的视觉感受是照片的感觉,视点视角、人物远近、空间关系,都是照相机的镜头,缺少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丰富的观察体验,靳尚谊先生也提出过这样的看法。

  “照相机的镜头缺少什么?缺少了画家对现实丰富的观察,靠着‘二手的材料’;缺乏对生活的直接的生活记录。靠着照片的这种第二媒介来进行传播。难免在创作过程中,是被动的僵化的。少了一种语言表现中的生动性。”

  “另外,在油画过程中存在过分的‘制作性’,油画说到底是手作,制作性则少了一种语言表现中的生动性。文艺的多调时代更需要艺术家在生活中综合性的思考,体察现实,尤其关注精神性。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丰富,有景观的丰富性和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油画现在所反映的比较碎片化。”

  当下关切还不够

  作为对20世纪中国写实性油画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此次展览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新学启蒙(1900—1949)、国家叙事(1949—1976)、本体精研(1977—1999)、当代关切(2000—2014)、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写生与素描。

  前三大重量级的板块里,都有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第四板块“当代关切”的遴选作品虽有纯熟技法和开放的主题,但院长范迪安还是觉得美中有不足。“现在是文艺的多调时代,但是优秀的文艺作品,还是要体现大关怀,深度关怀,体现出创作者的综合性的思考。这个板块的作品反映的主题和题材尚有零散化,深度有待提高。”他强调,社会运转是文艺创作的巨大的推动力量,油画家如何更敏感地把握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既有思想的关怀,又有对油画的本体的重视。根据自己的所知所感所爱,在创作中提倡人文关切。

  “油画西传而来,成为了现代中国一道新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的风景线。中国油画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十分鲜明地彰显了几代油画艺术家的文化理想,在引进普及与传播的同时,注入了中国油画家的文化追求,使油画不仅成为了丰富中国美术构成的新的类型,更成为了反映社会现实,彰显文化精神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