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方后现代绘画(1)

时间:2003-04文章作者:矫苏平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概念,其起始时间模糊,边界模糊,性质众说纷坛,既常指某些特定的风格、流派或学说,又经常成为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包容广泛的代名词或历史时期的代名词,涉及建筑、文学,美术,戏剧,音乐、暂学、社会学、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理论家们对它进行种种阐述,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发起者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定义是“双重译码”,即名流与大众和新与老这两层对立面的拼合,是“混血”的或“精神分裂”的,①哈桑通过与现代主义的对比提出后现代主义的诸多特征形上物理学、达达主义、反形式、游戏、偶然、无序,解结构,无中心、反阐释、精神分裂症、反讽等等。②波林·罗斯诺写道:“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挑战似乎无穷无尽。它摈弃认识论的假说,驳斥方法论的常规,抵制知识性的断言,模糊一切真理形式,消解任何政策建议。……后现代的极端方法和温和方法共同构成了对于20世纪现有知识的最伟大的思想挑战之一”③日本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建筑师黑川纪章充满激情地论述后现代主义。他挑战强调机器化、理性、合理性、欧洲中心主义、均质化、科学逻辑的现代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正由理性与机械的“机器时代”向有机的“生命时代”转移,现代主义的“共聚式”呈线状的、明晰的思维模式正向“纵聚式”呈非线状的,潜在的思维模式转换,他提倡重视“中间领域”、“模糊性”、“感觉”,“变生”、“异质元素”、“地域性”,强调人类过去文化、现在文化和将来文化的共生(历时性),不同民族或地域文化的共生(共时性)。④“中银舱体楼”、“华歌尔曲叮大楼”、“墨尔本中心”、“广岛现代美术馆”等著名建筑设计直观地阐释和表现了其观念。作为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必然现象,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思潮明显地体现于20世纪70、80年代之后的西方当代或后现代绘画创作之中(本文将此时期有后现代倾向的绘画称之为“后现代绘画”,这更是一个时间性的相对的词语)。此时期装置类、表演类艺术大为扩张,已成为西方艺坛的主流,但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形式仍有生存的空间,甚至还显示出某种回归胜的“复兴”的迹象,西方后现代绘画极为纷坛复杂,风格与流派繁多,追求各异,形式与类别多样,在观念与手法上与同时期的后现代建筑、文学、装置表演类艺术有诸多相合之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弗雷德里克·詹姆森认为,“后现代”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真实处境,对它加以简单的谴责或赞美都毫无意义。应当“既不是将其谴责为衰落的最后象征,也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新技术和技术统治论乌托邦的前兆而欢呼雀跃,而是把它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之文化变化的理论框架内加以分析。”⑤后现代绘画是西方当代现实的必然反映,包涵种种复杂园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应当全面,实事求是地分析西方后现代文化,对于提高国内绘画艺术创作水平而言,后现代绘画有诸多值得研究之处。20世纪60、70年代之后,西方思想界、理论界异常动荡和活跃,思考与认识日趋复杂,此特点也经常表现在绘画中,并经常与观念艺术的复杂(或玄虚)的理念相契合,很多作品显现出传统绘画、现代主义绘画少见的复杂、模糊,多元多义的开放特征。汉密尔顿的《状态》是一例子,画面上一个全副武装、表情森冷的英国士兵在巡逻,背景是空无一人的道路和城镇,这是一幅表现北爱兰暴力和冲突的图画,但观者很难分明地解读出作者对冲突各方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仅产生山种模糊的不安意象(图见《美苑》2001.4期)档代社会极为复杂,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地发生作用,因而,人的体验也必然复杂和矛盾,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或事件常多种感受并存,而不是简单、分明的“非此即被”的反应。此幅画开放式的模糊,体现了这种状态,也使观者产生层次颇为丰富的感受,费谢尔的图画多复杂和模糊,《坏孩子》、《喷射)《无题》等即是,例如《无题入:画面阳光灿烂,男人、女人在游艇上悠闲地读书,旁边放了一架录音机,小孩在水中嬉戏。观者在感受到恬静,闹适的同时;也会莫明其妙地感觉某种紧张和不安一一生活中人们时常会出现种种说不清楚的矛盾伪体验,如快乐与忧虑、厌恶与同情、轻松与紧张、喜爱与恐惧等等感觉经常相交织,费谢尔的图画描绘了此类体验(图1)。从积极方面而言,后现代绘面的复杂化和模糊化(或观念化)定程度地拓展了绘画表现的层次和情感容量:与描绘当代人的复杂情感过程和总绪的需要相吻合.’与强调排斥传统的现代主义相对立,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伺传统文化的联系,詹克斯言及的"双重泽码"之一即是“新”与“老”的拼合.后现代绘画展现了种种保持传统或传统归妇的方式。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更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马里亚尼的《手顺从理智》曾被詹克斯选作其《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一书的封面.画面描绘了两个古希腊雕象般恶毒裸体人物,形象写实逼真,技法细腻,使人联想18世纪的古典主义绘画,但与之不同的是,此画具有现代艺术的观念意喻,人物坐在大几何形上,相互用画笔涂抹一一艺术正在描绘自己.古典艺术的形式被作为一种符号同观念艺术相合为一体(图2).安德烈.杰维克运用普桑式的构图和细致、典雅的技法、描绘纽约中心公园的景象,景物、人物的神情与动作体现古典化的理想之美,但又现实和暧昧化。费尔突斯的画常展现出“综合”引用传统的特点,既引用古典大师的技法或形式,也引用巴尔蒂斯、霍泊等现代名家的东西,以此营造特殊的抒情效果。美学理念上,他的画与日本名建筑师石井和绒的建筑设计很相似,后者将现代建筑名家的东西作为“传统”而混合引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有评论家认为,此引用方式显示了更为广阔的文脉视野和博学。西方后现代绘画既强调丁用传统,与传统相联系,也经常故意运用与传统绘画的和谐观相左的“非和谐”的手法扛传统绘画基本遵循古典美学”统一”、“主次"“均衡”、“完整”等法理,画面风格统一,材料统一、主次分明、中心突出、相互呼应、构圄均衡,形象完整等等,此特点既体现于达·芬奇、拉非尔、普桑等人比较守规则的绘画中,也体现在包西、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等人不甚守规则的画中。现代主义绘画开始较普遍地颠覆传统和谐原则,塞尚、高更的后期作品即表现出构图与形象非统一、非均衡的特征,在蒙克、毕加索及汉密尔顿、劳申堡等波普艺术家50、60年代的画中,这种特征颇为明显。“非和谐”,在20世纪70、80年代之后的后现代绘画中运用得更为突出和普遍。例如阿利卡的画,其与意大利17世纪的古典艺术有明显的联系,但他常故意将人物或景物置于偏离构图中心区域的位置使之不完整;不平衡(图3),有时甚至将形象颠倒.阿利卡的绘画技法井无多少突出之处,其艺术的引入注目之处在于观念及独特的视角,反常理的"非和谐"构图是其作品生动性和非一般化的重要原出之一.不完整,中心、失衡、颠倒在新表现主义画家巴塞利茨等人的作品中显得更为明显,安德烈·杰维克的一些画看不出明显的“中心”,看不出明显的人物的主次之分;人物问缺乏联系和呼应,相互间关系孤立、分裂,是“并贴”般的,予人比较散的感觉,但因而又产生了自由、引人猜测和联想的效果(同见《美苑》2001.4期)。将各种不灵形态、不同质地。不同风格、出自不同文脉或缺乏逻辑关系的图像非“统一”、“和谐”地“拼贴”在一幅图画中,是后现代绘画常用手法,其意图与效果多方面,涉及构图的形式,也经常与文化观、社会观相联系。戴维·塞尔的画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塞尔是欧美艺坛上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者,他试圄“探究整体的绘画传统、价值以及作为一种艺术结构在信息时代的联系”,《燃烧的灌木》中性感女人的头部和身体照片图像被线描的裸体、古代士兵图像所覆盖,旁边是极不相干的规则的几何圆圈和一团杂乱笔触画的灌木丛的示意;《我的头》同样显得混乱和分裂,梦魔中的可怕日像与彩色线描古装人物图像、裸体女人相复合,木纹理表面与油彩,丙烯画面相井置(甚至两部分面积故意无变化地一样大),在其画中,绘画的和谐法理被无情地消解和颠覆,显得杂乱无章,技法拙劣;也显现某种观念,哲理探究的意味及任意与自由之感(图4)。“非和谐”是当代或后现代西方视觉艺术创作与设计较为普遍运用的审美方式,其表现于绘画,也常见于建筑、室内设汁、工艺设计等领域(图5),可以认为,后现代艺术的种种“非和谐”实验,是对传统美学和谐观的突破和发展,使其涵义与形态更为丰富,不能否认,其中也有故弄噱头,玩世不恭、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