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的“四化”问题

时间:2010-12-23 22:36:48文章作者:詹建俊
艺术追求满足于表面化现在许多油画作品往往幅面很大,画面人物众多,但认真品读起来大多缺乏深层的内在追求,首先在选择题材内容上多是一些生活的表面现象,常常画的不是在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们,就是各种集市人群之类。作品反映出对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不够,观察不深,只注意到人们的身份、外形特征和表面细节,满足于对社会表面生活的直观描画,而缺乏对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的探究和当代社会精神层面的表达。我们的油画艺术发展,从传统写实到现代与当代的各种风格的艺术面貌也都有了,但是不少作者仍存在表象的学习,缺少对艺术品质的深度与高度的认识与把握。油画史上所形成的各种艺术流派与样式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支撑和语言特色的标准与规范。这些标准不是框框,而是水平,是完美的艺术范例。并不是画得真实细致就是“写实艺术”,也并不是画得粗放任性就可称为“表现派”。在这些绘画语言问题上,有些画家已经非常重视艺术品质上的修养与提高,已经在自觉地做切实的研究与努力,并且具有了相当的艺术水平与高度。但是还有不少画家处于朦胧状态,反映出在造型上含混空泛或满足于简单概念,色彩上单调、生涩,往往以描摹等同于造型,以单调等同于单纯,以生硬等同于强烈,以精细等同于完美,以繁杂等同于丰富,如此等等,说明在油画语言上还存在理解不够、能力不强的明显差距。个人艺术风格符号化艺术贵在有个性,成熟的艺术家都有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都有个人独具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取向,包括题材选择和艺术手法。一些画家也具备了这些特色,成为了我们队伍中的佼佼者,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有些人在艺术风格得到普遍认同以后,就一直停留在已有成就的状态下,维持现状、经营现状,以致不敢离开已有的特色,将之作为个人的标志性符号,唯恐变化之后便会失去了风格个性、失去观众的认同,由此使得这些颇有才华的艺术家逐渐远离了进取的追求,流失了艺术的实质精神和魅力,从内涵到形式慢慢变得苍白与贫弱,个人艺术风格也缩减为一种图形样式,一个空洞的符号,一个失去生命的空壳。其实,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本人品性、气质、修养的自然流露,就是艺术家自我个性的外在形式。而这种个性,不会是仅仅反映在某一件事上,而会反映在各个方面,反映在他的各种言论、行动和交往当中。所以艺术风格不只限于一种题材和手法,只要是真有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画什么对象都会显示出个人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