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追忆著名画家罗工柳学长

时间:2004-12-24文章作者:李燕朝
2004年10月22日,罗工柳学长走完了“生年壮怀激烈,谢世从容留芳”的漫漫人生。噩耗传来,与他交往、共话的回忆以及发自心底的思念在我心中阵阵涌动。罗老之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重,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他的成就,更在于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品格,在于他“丹心终不移,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于他勤奋、作为、奉献、求索的奋斗精神。人的一生可以有许多的难以忘怀,我与罗老初识于1992年年底。那时欧美同学会准备在建会80周年前夕编印一部大型画册——《志在振兴中华·续集》,会里有人建议请罗老为这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员业绩的画册题字。出我意料的是,拨通罗老家的电话不久,一幅苍劲的狂草就送到会里,看到这款题字的学长都赞不绝口。“丹心终不移”这五个灼人心田的大字,饱含了千千万万个像罗老一样的老一辈留学人员对祖国的挚爱,对理想的解读和对事业的追求。1997年春末,会里策划编印《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忆留苏岁月》一书。按照计划,由我前往医院对罗老进行专访。在病房里落座后,采访却多次被前来求字、求画或求印章者打断。一次次的停顿并没有影响罗老的情绪,他的宽容含蓄和率真坦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访初稿完成后,我们成了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的称谓由最初的罗工柳学长改为罗教授、罗老,而他对我的称呼则从燕朝女士、小李改为小李大姐。每当我与他联系时,电话的那一端很快就传来罗老特有的风趣的回应:“呦,是小李大姐呀!”罗老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于抗战初期加入延安鲁艺。战争年代主要从事木刻和版画创作,代表作有《鲁迅像》、《李有才版画》、《小二黑结婚》等;建国初期,主要从事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地道战》、《整风报告》等,这批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革命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苏联留学归来,他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注重中国油画的自身建设,《毛主席在井冈山》、《郁郁葱葱》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也逐渐形成了罗工柳自成一体的大家风范。罗老对所做的一切有着既定的目标,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在苏联的留学生活。每当谈及那段岁月,罗老的眼中溢满幸福、怀念的深情。“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在我39岁那年顺利通过了留学预备考试,被派往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对学习中将遇到的困难,我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我的语言能力较差,但这并不让我沮丧,因为身边的年轻人都愿意帮助我。在学习油画技巧时,我记住了导师极具指导意义的话——‘油画中最重要的是颜色,要学会用颜色表现美’。”罗老不仅记住了导师的话,更牢记在苏联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重要的是把他们的东西真正学到手。正因为我抱定了这个信念,我的心一直很平静。”心存组织的重托,情系报国的信念,留苏三年,罗老未回过一次国。他把进修学者每月发的900卢布的补贴全部用来购买画布和颜料,用来临摹、参观和从事与创作相关的事情。罗老通过参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开阔了眼界;通过到各地游历,丰富了创作经历,活跃了艺术思维。在列宁格勒参观列宁当年睡觉的地方时,罗老萌发了表现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回国后,他不顾旅途疲劳,步行上了井冈山。在茨坪,罗老重温了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他说:“毛主席创造性地总结了历史经验,从这里的农民暴动开始,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井冈山令我感动至深,它让我明确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井冈山的斗争是了不起的革命历程。”井冈山归来不久,一幅反映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光辉形象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问世。罗老把中国画表现青山的点染画法融进了他的作品,毛主席坐在山坡上,手挟香烟的那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以及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程的自信,使整幅画面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时至今日仍不失一幅不可多得的力作。罗老对自己的留学经历有过这样的概括:“在留学期间,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用色彩造型,最惬意的是临摹了大量的世界名画,这是我留苏的一项成果。”回国不久,罗老留学成果的一百多幅作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引起美术界的轰动。中苏关系破裂后,因苏联专家撤离,组织上安排罗老主持教学工作。对于组织的决定,对于接受教学这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任务,罗老是这样认识的:“如果我没去苏联留学,这项任务不会交给我,就是交给我,我也不会接受。当时的情景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值得庆幸的是,我这只猴子很卖力气。”传道、授业、解惑,罗老在教学的岗位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此同时,三年的教学工作也使他受益匪浅,收获颇丰。面对学生的问题,罗老常进行深层次和理性的思考。他提醒自己努力自学,求知创新,以便给予学生更多。“我坚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读书、不研究、不思索就完不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想,许许多多当年留学归来的人恐怕都有着和我一样的经历。”在教学中,罗老没有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因人而异的施教方法。他依据每位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讲授不同的内容。他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技巧,启发学生将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变为中国的东西。他告诫学生:“要学以致用。第一,要把国外好的东西学到手。学到手只算学到了一半;第二,必须将其变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反映时代变化,这样才算真正学到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罗老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在国内外油画界颇具影响力的油画艺术家迅速成长起来。“是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是实践丰富了我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毕业生中的许多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站住了脚,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求变、创新,是罗老的艺术观。善始善终,多经历、多汲取、多投入、多体验,是罗老对教研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在艺术实践中,罗老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创新。“我认为不是什么都能画的,但有些东西是我无论如何要画的。”“还在苏联进修时,我就开始思考东西方传统的融合与沟通,思考如何在中国油画中实现写意与写实的结合等问题。”面对一系列新课题,他求新、求异、求变,并发表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对上述问题的突破,也使他的艺术风格不断走向成熟。笑对人生,是罗老的生死观。古人云“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文革”结束后,罗老因胆石症、直肠癌和肾癌,动过三次大手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每当他出院回到家后,我和会里的领导前去探望时,他总是风趣地向我们谈起他这一次与病痛斗争的体会。面对疾病、面对磨难,罗老始终采取“我们不能因为怕死就什么都不做,不能因为怕失败就放弃”的态度。就是在养病期间,罗老也毫不懈怠。他晚年借练习书法来调理气息,抒发情感和捕捉闪现的灵感。尤其是对狂草的研习,形成了他运笔狂放的独特风格。这一切的一切,反映出他追求艺术真谛不懈奋斗的精神。丰富的革命阅历,引发了罗老的创作情感;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的艺术生命常青。步入高龄期,罗老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1983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展,将敦煌壁画中自由的造型、飞舞的用笔、飘逸的线条和大胆的构思引入油画,实现了对油画艺术的再次创新。罗老之所以能成为多门艺术的集大成者,能在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于他坚持对绘画、书法、浮雕等进行综合性创新的尝试,在于他不断的汲取和探索。1993年和1997年,他先后在北京国际艺苑和炎黄艺术馆展示个人作品,好评如潮。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其作品展出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其不断创新的热忱将追求提升到新的境界,其在多方面炉火纯青的造诣让整个艺术界叹为观止。像白云眷恋山坳,像清泉向往海洋。罗老曾不止一次地向我提起那些在革命道路上对他有着积极影响的人物,不止一次地向我讲述他以表现中国革命为主题的创作过程。“我们这一代人向往的是祖国的召唤,情系的是祖国的需要。坚定的政治信念,引导我前仆后继地跟着党;国家的培养,人民的信任令我涌泉相报;思索使我成为事业上的有心人。”“一系列作品相继脱稿……唯有我心存的对中国革命的敬意,是我此生无法笔尽的。”是的,罗老将自己的灵魂和精力融进笔端,实现了装点祖国、表现革命的目的。2002年夏,中央电视台举行“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作为特邀嘉宾,罗老回忆了在延安从事艺术创作的经历,畅谈了对毛泽东主席文艺思想的体会和对延安精神的理解。他的话给无数受众以感动,给无数后学以鼓舞和启迪。作为欧美同学会的会员,罗老对欧美同学会这个有着近百年爱国主义传统的留学人员组织十分珍视。记得90年代初,我们曾为《欧美同学会会刊》的封面、封底怎样才能既符合读者要求,又迎合会员心理而大伤脑筋。在一次讨论中,罗老提出了广泛征集会员中美术家作品的建议,并率先将自己的作品寄给我们选用。他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会员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质量和档次。根据他的建议,我们先后采用了刘开渠、吴作人、王临乙、王合内以及常沙娜、梁运清、李骏等会员艺术家的作品,不仅为会刊增色,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受到留学人员和读者的一致好评。罗老还非常关注欧美同学会新会所的修建,曾多次提议学有所成的艺术家为同学会即将建立的新会所挥毫题字、泼墨作画。为装饰会所,罗老顶着凛冽的寒风,专门前往历史博物馆,挑选出他的得意之作《似花还似非花》送给同学会展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与罗老近距离地接触,使我感受良多。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学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良师益友,更是当代留学人员学习、景仰的楷模。人的一生常有许多遗憾,遗憾的是在我的相册里没有一张与罗老的合影,我没能参加他艺术理论书籍的编写,没能为他编撰一部回忆录……去岁如金如火,美好的回忆像一轴厚重的画卷,收于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