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现代水墨要拯救传统国画

时间:2001-08-28文章作者:周洪威 梁 洁
广东美术馆策划主办的大型现代水墨艺术文献展《中国·水墨实验20年》将于2001年8月31日至9月29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现代水墨要拯救传统国画即将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中国·水墨实验20年》以其鲜明的文献性、学术性和当代性特色,对上个世纪以来水墨艺术的改革实践和学术争鸣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近20年水墨艺术的实验和论争进行了总结。三十余位活跃于海内外的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展示当代水墨艺术所传达的人生体验与智慧,呈现中国水墨实验20年的重要学术成果。现代性与民族性20年争论未休中国水墨艺术真的已经山穷水尽,穷途末路了吗?它能否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当代成功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焕发出新的生命,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之下赢得与当代西方文化对等的民族身份和对当代问题的发言权,这是国内艺术界、艺术理论和批评界近年来争论最多、也是最受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事实上,给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把脉”,是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的,当时一批知识分子如康有为、陈独秀、鲁迅等人,就曾对中国文人画的因循守旧有过猛烈的抨击,并倡导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而另一批知识分子仍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满怀信心,并站在艺术本体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反省了传统文人绘画,对文人画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此,围绕着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现代性和民族性问题,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困扰中国当代艺术的两大问题(现代性、民族性问题)在水墨画领域逐渐具体化为“西方中心主义”和“笔墨中心主义”。激进者认为传统文化一文不值,主张全盘西化。这种文化批判态度在“85’美术新潮”时期表现最为充分。这种渴望“与世界接轨”的倾向,不由自主地把西方等同于世界,把西方的标准当成自己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人在艺术理念上、实践上的盲目跟随,乃至亦步亦趋。笔墨中心主义认为传统笔墨趣味是中国画的最后一条底线,抛弃了它就意味着消亡了它,且任何试图在传统笔墨语言之外创立新的能与古代水墨相比肩的语言系统都是不可思议的。现代水墨艺术路在何方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市场化、世界化的加速和对“85’新潮美术”的反思,到了90年代,水墨艺术逐渐摆脱了何去何从的焦虑,批评的话题也逐渐从80年代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引西润中”、“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转向讨论水墨艺术的“当下性”、“文化身份”、“发言权”、“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等等,这种批评话语的转换更新,批评切入点的重新选择,透露着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变迁和发展的消息。80年代初,真正大规模的对传统水墨革故鼎新的艺术实验逐渐开展起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从80年代至今近20年,水墨实验已形成一股强劲的艺术潮流,不仅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令人刮目相看,在世界当代艺术的广阔背景中也是备受瞩目的。对于近20年来的水墨实验,策展人皮道坚、王璜生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80年代初至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结束,这一阶段不仅提供了水墨性话语现代转换的突破口,更通过一些艺术家力图摆脱旧水墨话语规范的探索,证实了这种转换的可能性。二是从1990年至1995年,在这一阶段中国现代水墨艺术逐步摆脱了“85’新潮美术”的泛观念化倾向,敏感于当下社会人的生存状态,水墨实验也已不再局限于形式技法的尝试,艺术家们更愿意将水墨性话语当作有现代文化品味的艺术样式,来直接呈现当下的感受和体验。三是1996年至今,1996年以后抽象水墨开始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头,许多个性化的水墨表达具备了撞击现代人心灵的视觉冲击力,实验水墨通过创作方法论的转向来谋求水墨性绘画对当代观念问题的发言权。在这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水墨实验已然汇成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现代水墨艺术将是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中国·水墨实验20年》展览将分为四大部分:一、“新潮涌动”(80年代初至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二、“张力表现”(1990年至1995年),三、“实验走势”(1996年以后),四、“水墨之光”(新世纪)。前三部分包括作品部分和文献资料部分,后者将为观众提供参展作品的艺术史背景,呈现20世纪中国水墨画艺术创作不断革故鼎新的轨迹。第四部分将从“想”(追忆、寻觅与梦想)、“观”(心象与都市人文景观)、“思”(数码时代的神话与寓言)三个方面来展示新世纪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所传达的人生体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