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装裱《江山如此多娇》

时间:2009-4-4 23:07:48文章作者:余勇
1959年春,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在即将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北门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悬挂一幅表现祖国锦绣河山的中国画,并敦请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傅抱石和广东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关山月担当此任。画的尺寸初步定为宽10米、高7米,这在中国国画史上是不多见的。装裱这幅巨画的工作交给了荣宝斋。侯凯经理会同裱画厂领导商量后决定派张贵桐、刘金涛完成装裱任务。两位师傅接到任务后,就开始准备宣纸、绢、高丽纸、宋锦、糨糊等裱画原料及必备工具,荣宝斋拿出店里最好的材料供他们挑选。作画和裱画地点选在前门外万明路东方饭店二楼大饭厅。画家画这么大幅的国画,要有好的装裱师傅配合。事先,张贵桐、刘金涛师傅在大饭厅的木地板上糊上一层牛皮纸,上面垫上几层纸,再在垫纸上把作画用的宣纸粘结成一张宽10米、高7米的大画纸,以便让画家在这张大纸上挥毫作画。傅抱石、关山月创作的画样经反复修改,毛泽东和周恩来看过都很满意。毛泽东还用自己诗词《沁园春·雪》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江山如此多娇”为此画命名。这样巨幅的画,画家只能站着画。张贵桐、刘金涛师傅配合画家,把画纸抻平,随时在画家脚踩的画心上再铺上垫纸,让他们站在垫纸上作画。荣宝斋还专门为画家特制了大画笔、排笔等画具,有的笔杆像扫帚把一样粗,颜色也分深、浅、浓、淡好多种。画家有时掌握不好,该淡的地方画深了。张贵桐、刘金涛师傅就要把这块地方挖去,重新补上白纸。宣纸的横竖纹路都要对好,接口的周围用手搓去纸的半层,上下厚薄要一样,对好接口,再用毛笔在纸口的交接处刷上稀糨糊粘好。画心补过后,又变成了一张整纸,画家在上面添上画后,一点也看不出是挖补后重新画的。这门技术需要有很高的裱画手艺才能熟练掌握。装裱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自古就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书画赖有装裱,才能挂壁生辉。三个月后,傅抱石、关山月完成了《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而此时的作品还仅仅是画在一张薄薄宣纸上的画,要把它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墙上,则还要经过多道工序和复杂的装裱技术。装裱这样巨幅的画,张贵桐、刘金涛师傅也是头一次,即使他们是荣宝斋的人,干起来也绝非易事。他们先把画心翻过来,拽平,用排笔蘸上稀糨糊,在背后托上一层宣纸。这道上浆托纸的工序是在画心上干活,所以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会损坏画心。待画心晒干后,他们在画心背后均匀地洒上清水,拉平画心,四边再粘上糨糊。晒干后,他们请傅抱石、关山月两位画家看装裱的初步效果,当他们看到以前曾挖补过的地方,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时,不禁连声叫好,夸奖这是“搬山填海,偷天换日”的本事。按人民大会堂要求的尺寸,裁好的画心高5.65米、宽9米。四边镶上“养局”(保护画心的一层纸)和宋绵后,整幅画高6.57米;宽10.08米。镶好宋绵,张贵桐、刘金涛把画心朝下,用大刷子把画心蹚平,就开始做糊活。既糊一层复背(绢),再糊两层高丽纸,然后再糊宣纸,一共糊了10层。画的四边再用糨糊整平,待画片完全晒干,用竹启子把画片四边起开,裁去毛纸,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装裱才算最后完成。9月下旬的一天晚上,人民大会堂派来一辆汽车到东方饭店拉画,但画片大车小装不上去。好在前门大街离人民大会堂不算远,张贵桐、刘金涛等多人干脆扛着画片步行走到大会堂。事先,已有工人在二楼大厅墙上搭建了一个三层架子。那天,裱画厂来了30多位师傅,他们有的向上拉画片,有的刷水、刷糨糊,至次日凌晨,圆满地将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粘在画框里。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已说不清有多少人曾驻足在这幅气势磅礴的巨画前,但他们大概只记住了作画者的名字,而《江山如此多娇》之所以能挂壁生辉,也离不开张贵桐、刘金涛师傅精湛的装裱手艺,他们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图为人民大会堂北门二楼大厅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但这幅画已不是当初原作了。原作因1990年损坏,已由历史博物馆收藏。现在这幅画是荣宝斋孙树梅、米景扬两位画家根据原作临摹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