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356页 共10660

筑五羊塑渔女 火炉石骨骼奇

时间:2017/11/20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海珠广场解放军像

  探秘广州脊

  火炉山

  位于广州天河五山地区的火炉山面积600公顷,主峰白架顶海拔321.8米,站在峰顶可远眺广州塔。火炉山与周边的凤凰山、龙眼洞、华南植物园等一起,围成了广州极为宝贵的“森林谷”、“绿化带”。

  火炉山,以石闻名。山体不高,山坡平缓,但山间滚石遍布,其间可见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滚石,如同一个个石球矗立在山间,有的石头还可见刀砍斧劈状的平直裂痕。这些特别的石头,藏在茂密山林中,三五堆叠,构成特别的山林石景,这也让不甚显眼的火炉山,多了一份神奇与气势。

  广州地质专家表示,火炉山上圆润的“天石”与“刀劈石”并非人力所为,也非“天上飞来”,而是裸露在地表的花岗岩经过上亿年的球状风化剥蚀作用而形成。“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这样的石头,不仅自然成景,还为人类施展雕琢之功提供了绝佳石材。据悉,越秀公园的五羊石雕、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石雕解放军像石料均取材于此。

  火炉山上的神奇石景是怎样形成的?这里的花岗岩为何备受石匠们青睐,被选为城市地标雕塑的石材原料?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小分队再次出动,为您揭开火炉山“天石”的秘密。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郑洪达、罗知锋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地质名片

  火炉山

  黑云母花岗岩

  距今约1亿年

  在上世纪50年代,广州很多雕塑都出自五华石匠之手,除了五羊雕塑、海珠广场解放军像,还有南越王墓博物馆门前石雕群、广州雕塑公园红砂岩石砖围墙等。

  那个年代的雕塑石材都来自火炉山,五羊雕塑也不例外。石头都是我父辈工友和我的工友从火炉山山脚运过来的,我最清楚。(蓝清华)

  石匠父子兵

  接力塑地标

  “我父亲参与过五羊雕塑、海珠广场第一代解放军像的制作,我参与了第二代解放军像的制作……”近日,在天河公园内,老石匠蓝清华向广州日报记者透露,越秀公园的五羊石雕、海珠广场广州解放纪念石雕解放军像所用石料均来自于火炉山,“都是我们工友从火炉山运来的。”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为纪念广州解放,海珠广场曾竖起过一座解放军雕像。“文革”期间雕像被推倒。而人们现在所看到的英雄雕像,是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和梁明诚先生于1979年重新设计雕塑的。

  退休前,蓝清华是广州市园林建筑公司的一名石匠师傅。1974年,年仅十几岁的他从“石匠之乡”梅州五华老家来到广州,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锤头,接班当上了一名石匠工人,他还直接参与了第二代解放军像的制作。

  “那是1979年下半年到1980年上半年,我和五六十名工友就驻扎在海珠广场,在围蔽起的工地内,参与雕刻第二代解放军像。”蓝清华说。

  “雕塑家先制作了一个石膏雕塑模型,然后把它切割成几十块,几名工人负责一块,将小石膏块放大,用花岗岩雕刻出来,然后靠石榫固定组合成一座雕塑。”蓝清华说,他与另两位工友负责制作解放军的头像,与其他地方不同,解放军头像石膏模型是一比一大小的。“我清楚记得一个细节,第一次我们做出的头像面部比较柔和,缺少力度感,现场指导的雕塑家就提出应发挥花岗岩坚硬质地,凸出头像面部棱角,该方的地方方,该圆的地方圆。经过几次精修,解放军头像变得阳刚、正气。”蓝清华说。

  父子两代,参与了广州众多城市地标雕像的制作,这成为家族的一份荣耀。在蓝清华眼中,父亲是一名雕工深厚的匠人,“7级工,是最高级别的”。

  石材何处来

  山脚柯木塱

  蓝清华表示,曾经的五华石匠挟技谋生,穿州过府,过香港,下南洋。新中国成立后,五华石匠上北京、赴省城,大显身手。“在上世纪50年代,广州很多雕塑都出自五华石匠之手,除了五羊雕塑、海珠广场解放军像,还有南越王墓博物馆门前石雕群、广州雕塑公园红砂岩石砖围墙等。”

  “那个年代的雕塑石材都来自火炉山,五羊雕塑也不例外。”蓝清华说,“石头都是我父辈工友和我的工友从火炉山山脚运过来的,我最清楚。”

  蓝清华说,完成一座雕塑主要需要两拨人,一拨为雕刻石匠,一拨为采石运石工。“我工友就是在火炉山山脚柯木塱采石的。有些石头直接在山脚取,有的时候需要开路,从山上滚下来。”蓝清华说,甚至有些雕塑就是直接在柯木塱采石场完成雕刻,然后一块块运到雕塑地,再组装起来,“珠海渔女像就是这样完成的。”

  天石雷劈开?

  亿年风化成

  市民常把火炉山的石头称作“飞来天石”“雷劈石”,这里的石头到底有何神奇?近日,记者与广州著名地质学教授刘金山一起从南路上山,尝试解开火炉山石头之谜。

  平缓山坡上,黑色树干笔直生长,满山都是长满青苔的石头,卧在泥土中,冒出“圆脑袋”。见到不远前方躺着一块巨石,刘金山教授有点兴奋,几步跨了过去,“这块石头很典型,火炉山是由这种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刘金山说,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很多古村落铺的麻石就是这种石头,可见花岗岩很早就被开采利用了。

  再往前走,路突然变窄了,一片石林出现在眼前,与小径“狭道相逢”。只见巨石三五堆叠,石头表面浑圆,没有一点棱角,有些石头上还出现平直裂缝,像被刀斧劈砍过一样,一分为二,这也就是市民所说的“天石”“雷劈石”了。

  在山顶,记者见到了有名的“猪头石”,这块石高约5米,长6米,由两小巨石顶住,仿佛凌空飞来一座小石山,搁在石棱倒插的云峰山石之巅。

  刘教授表示,火炉山花岗岩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岩浆从地下深处通过断裂通道向上,到达地壳一定部位冷凝成岩,隆起成山。

  他说,很多人认为火炉山石头裂缝是被雷劈出来的,其实不然,而是地壳运动的力与风化作用共同“劈”出的。

珠海渔女在柯木塱采石场完成最初的雕刻

  自然鬼斧工

  岩墙磨成蛋

  “具体而言,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剪切力或岩浆结晶冷凝收缩,岩体中便形成了一些节理和构造裂隙。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过地表风化剥蚀作用,石头裂隙越来越大,到了一定程度,就分成独立的一块块了。”

  “在风化作用下,裸露在地表的花岗岩渐渐形成一整块浑圆无棱角的球状岩石,这被称为‘球状风化’。”刘金山说,出现球状风化,这代表了该地区花岗岩地貌发展演化到达了晚期阶段,早期岩浆是一个整体,“岩浆是一堵墙、一滴岩珠”。

  至于“球状风化”作用发生的过程,刘金山解释说,流水、季节温差甚至各种微生物无缝不入,经历很久很久时间,花岗岩便会由表及里层层剥离,越是棱角突出的地方就越容易被剥蚀,风化后的残余部分就逐渐朝着圆球形的方向发展。

  刘金山教授表示,火炉山侏罗纪黑云母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特征,是其地貌演化到老年期的标志,为广州市内十分难得的地貌景观,加之生态环境较好,具有一定的科学和美学价值。地质遗迹保存状况完美,可作为多种教学实习基地。火炉山已于2010年被定为“市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希望当地区政府向上级申报建立市级地质公园,以实现它应有的归宿。

雕五羊的石头是从火炉山上搬运下来的

  揭秘

  火炉山石

  质地细腻

  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火炉山因山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别名“水蒸山”。

  火炉山北坡村民回忆,民国时期,这里的背坪村便有石场。1951年,火炉山南麓有国营东升石矿场,相传五羊石雕的石料即来自东升石场。

  这里的石头为何备受石匠以及雕塑家的青睐呢?刘金山教授作出了专业解释。

  刘金山说,从岩石质地来看,火炉山花岗岩的矿物颗粒较细,斑晶少,且斑晶分布具有一致性、方向性,很适合做雕刻石材,能更好体现细节部位。

  如此细腻的质地是怎样形成的呢?刘金山表示,此处岩浆侵入沉积岩中,它处于岩浆边缘部位,相对岩浆中心,温度较低,冷却很快,矿物还来不及结晶,就凝固了,所以,矿物颗粒相对较小,岩石相对较细腻。

  就近取材、易开采也是一个原因。火炉山与城市中心较近,山脚就有路。其实,再往南,花岗岩也有好质地的,但距离就远了。也有些地方花岗岩埋在地下,要去挖才有。

  刘金山表示,火炉山石头都风化成块了,便于雕塑家实地考察,也便于依据石块模样展开设计,哪块石头适合雕刻什么,雕塑的那个部位选择哪块石头,现场就可做出判断。选好了,运下山,就可以动工雕刻了。

  火炉山侏罗纪黑云母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特征,是其地貌演化到老年期的标志,为广州市内十分难得的地貌景观;火炉山花岗岩的矿物颗粒较细,斑晶少,且斑晶分布具有一致性、方向性,很适合做雕刻石材。(刘金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