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356页 共10660

匠心中国·大匠之风|吴文康缂丝 时光如丝织锦年

时间:2018/10/19 文章来源:宝库匠心




 

  吴文康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一寸缂丝一寸金,织造一幅缂丝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古人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即便历经千年到了现代,在画面幅度不宽的前提下,一个熟练工人一天的时间也仅仅能织出十几寸素的缂丝,如遇繁复花纹,则加以数倍人工。织就一寸缂丝,也是一段美的修行。


缂丝作品《架上鹰图》

  以梭代笔,以丝作画,在如梭的岁月中静静织就,吴文康便是这静默的修行者中的一位,一俯一仰,便是三十余年,将自己的生命年华全然交付给了他挚爱的缂丝艺术,终成为了缂丝艺术的当代传奇。

  精益求精 巧手化丝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微博)水色。缂丝作为丝织艺术的精华,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而生长在缂丝之乡苏州的吴文康,他的缂丝作品,一向以工艺细腻精美,风格清远写意而著称,颇具大家沈子蕃的风范——一位在宋代时期同样生于苏州的缂丝名匠。



  缂丝是以小梭织纬,织成之后不露经线的一种丝织品。根据纹样所设计好的颜色用小梭子来分别将不同色彩逐一织入对应颜色的纬线,等到所有颜色都织完后,图案就出来了,拿起缂丝可以见到不同色块间留有如雕刻般的缝隙。作为丝织品工艺难度的顶峰,缂丝行业中存在很多技艺不到家或偷工减料的现象,市面上常见每厘米只有15梭,18梭的情况,而按照标准需要做到22梭。吴文康作为老手艺人,坚守标准是最低的要求,他的作品纹路细腻、均匀,图案棱角勾线细致工整,还不断地改良优化技艺,使之不断趋向完美。


《白度母》(蓝底金线)

  吴文康对缂丝工艺的改良落实到方方面面,缂丝的图案原本需要在经线上用墨描稿,但却容易在成品中残留一些墨迹,因此吴文康独创了“托稿”的方式,用两块磁铁将稿子托在经线下面;缂丝织造时需要纹路细密整齐,对力气也有很大的要求,吴文康发明了用齿轮卡紧的工艺,突破了力气掣肘的同时保证质量;而缂丝难点所在——作品宽度,一向难以有所突破,当宽幅超过80厘米的时候,制作难度就会成倍的增加,吴文康开创性地做到了17.6米的宽幅,十几人同时织造,场面蔚为壮观。改良之路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变的是吴文康精益求精的初心。


吴文康与《群仙祝寿》屏风合影

  绘画中一笔即可表现的色彩变化,在缂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色块甚至是像素点,一点点地织就,而对线条等细节缂织需要足够精致,否则缂织时多挑一丝都可能破坏画面美感。就如吴文康倾注了七年的时间与心血的作品《群仙祝寿》——一幅多扇相连的大型缂丝屏风。作品尤为注重曲线细微处的精缂,作品以白色为主色,福山寿海环抱,五色祥云缭绕,人物、景物、动物具图案化,又不失生动神韵。栩栩如生的人物群相,或群聚畅谈,或独自远眺,形象简单的人物虽小,然在表情、神态的处理上,用线十分灵活,人物衣衫飘逸毫不死板,不仅人物,图中仙鹤将飞未飞的神态皆被活灵活现地定格。这幅作品是吴文康的珍藏心血圆梦之作,更是缂丝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择一技 终一生

  你有没有亲眼见过缂丝的制作?木制缂丝机架上挂着上百只缠着不同丝线的小梭子,机前的织造匠人手脚并用,不断地换梭、穿梭、拨紧,手法缤纷复杂,令人眼花撩乱。对于这项至今不能用机器替代的丝织工艺——缂丝,坊间盛传“三年学成,十年学精”的说法,这意味着想学成缂丝就必须定下心来。


缂丝机模型


缂丝腰带

  在工艺美术的领域,从来没有追求“灵活方便”这一说,尤其是缂丝这个“慢工细活”,唯有埋首磨炼方能有所成,而早已将缂丝融入骨血的吴文康大师,决意与这项手工艺终身相伴。年少时,吴文康进入缂丝工厂开始接触和学习缂丝,然而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缂丝行业盈利变得越发困难,很多人纷纷转了行,从原本七八万人的队伍缩减成仅有百人,但吴文康选择了坚守。先带领几十人支撑工厂,后辗转去到河南数十年,最后又重回自己也是缂丝的故乡——苏州,开设了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并成为当地唯一一个完整的缂丝工厂和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三十余年间,吴文康发明了上百种新织法,并在缂丝艺术和技术上不断探索前行,几经沉浮,初心不改。




缂丝龙袍

  不负时光不负心,诞生于吴文康的手中的缂丝作品,色彩花纹变化丰富自然,可以如龙袍凤霞般奢华,可以如丹青书墨般雅致,可以如山水样写意,可以如花鸟样缤纷。历史上皇家的缂丝制品工艺精湛,常采用色彩相近的多种丝线缂织,营造渐变色的效果。在多年的从艺经历中,吴文康越发仰慕传统缂丝艺术,自发复原了多件明清皇帝的龙袍,龙袍上团龙鳞片纹路清晰,双目炯炯有神,从古典的缂丝精品中,拾得历史的底蕴与精髓。而被称为“顶级奢侈品”的双面异色缂丝,一幅仅15寸大小作品就要缂织半年的时间,而一旦织错一步,无法像普通缂丝一般回车返工,只能剪掉作废,制作技艺难度不言而喻,掌握制作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而经吴文康经多年钻坚研微,成为了这少数几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吴文康“中国民间美术家”的称号,这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更进一步的鞭策。


缂丝《韩熙载夜宴图》

  三十年的历练求索中,吴文康的缂丝作品早已脱离工匠织造的范畴,其织造要求不单以精细准确为标准,更注重摹画求神韵的艺术创作。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临摹唐代名画的缂丝作品。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她脸庞丰润,鬓发浓黑如漆,高髻低垂,体态自若,细节刻画更胜原著。尊贵的夫人们表情悠然放松,表现出春游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连马都脚步都舒缓从容,而随行的侍女眉眼中却流露出小心谨慎的神色,层次分明,形象立体,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专属于唐朝特定时期的奢靡景象。该作品一经问世,便斩获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等诸多奖项,使得缂丝在中国和国际上都打响了口碑。


缂丝《郑板桥书法》

  一技一人便是一生。

  “现在进行时”的缂丝之路

  与蜀绣、苏绣等名绣的热闹景象相比,缂丝技艺好像是寂寞的,许多人对它的认知仅仅来自电视剧《芈月传》中那件织就半年方成的“缂丝绣罗衫”,或《延禧攻略》中一众妃嫔手里悠然摇曳的缂丝团扇。但对于缂丝技艺的高难度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了解甚少。



  和许多“非遗”珍品一样,缂丝技艺同样面临着发扬与传承的问题。吴文康不甘心如此珍贵的手艺偏安一隅,对缂丝技艺来说,比起一味的保护,从在博物馆进入实质的生活,才能让传承更加有生命力,为此吴文康苦心孤诣。现在他的工厂员工中最小的已经有47岁了,为了让自家员工安安心心地工作,稳定地提升技艺,他给自家工厂员工缴纳社保、工伤和意外保险,这在缂丝行业当属创举。他同样有着先进品牌意识和知识文化产权观念,为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注册商标,并积极参加大大小小的国内国际的展会,以期让更多人了解缂丝,爱上缂丝。正是如此,在吴文康这样的匠人们的努力下,缂丝艺术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中,焕发出它的典雅风姿,让千年的机杼声再次在我们耳边响起。


缂丝挂屏“山水系列”

  仅仅在制度和宣传上发力自然是不够,艺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永远是创新,而创新的必由之路便是融入这个时代。吴文康亲自带领十人的研发团队,创新缂丝制作织造工艺,使其适用于现代审美设计的作品。“山水”系列的作品是吴文康新近推出的改良缂丝工艺作品,主要用鱼鳞纹和水波纹的织法,用透视的效果,做出山水波澜的感觉。以简单大气的单色为主,局部点缀抽象的彩色细节,用现代化的造型艺术表现出了传统中国山水的意境,古今融汇,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个系列可以做成屏风等物件应用到家居软装等生活场景中来,从而更加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因图案较简单,降低了一定工艺成本,从而降低了门槛,给予了更多人接触缂丝艺术的机会。



  就这样一梭一梭,织入了吴文康一生的时光,织入了无数缂丝匠人心血,也织入了漫漫历史长河的兴衰起落,而缂丝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块“贵如金”的面料,它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睿智的闪光,一场华夏文明的精神传承,是刻在时光里的“丝路”。






宝库匠心馆    上海中心大厦38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