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356页 共10660

探访安徽歙砚雕刻艺人:匠心展“石韵” 古老技艺有机传承

时间:2018/2/12 文章来源:中新社安徽黄山 作者余皓

  “歙砚石本身具备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点,合理加以运用,因材施艺,用得恰当、协调,才能突出‘石韵’,展现美的艺术效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黄山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丁晓军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歙砚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有着“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书房用具,也是徽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歙砚砚石主要产自安徽歙县与江西婺源交界处的龙尾山,因此徽州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歙砚产业的中心。从业三十多年的丁晓军告诉记者,其一直在为歙砚雕刻技艺的传承而努力。

  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黄山屯溪老街的“三味砚斋”,丁晓军正在为一方砚石原料设计雕刻的题材,随着铁笔的缓慢移动,砚石上出现了一条条“树枝”,记者注意到,这些“树枝”似乎顺应着砚石本身的纹理而延伸。

  丁晓军介绍,歙砚石因其天然的纹理不同,分为金星、金晕、眉纹、龟甲纹等类型,“这些独特的纹理,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方名为“牧归”的砚台。

  记者看到,该砚台半边被砚石独特的金晕所覆盖,一个小牧童放牧归来,悠然自得地坐在老牛背上吹着牧笛,旁边的小牛犊微微抬头,仰望着小主人和远处的家,不远处,小桥下流水潺潺,夕阳斜照。砚池上方,几只大雁正欲归巢。

  歙砚雕刻中华传统工艺大师柯仲炯介绍,“牧归”展示了乡村恬淡自然的景象,巧妙地利用砚石的金晕来展现夕阳西下的效果,反映了古时徽州的人们在外打拼多年后衣锦还乡、向往归隐田园的心境。

  “通过砚石本身的纹理设计出的场景,不仅层次分明,立意明确,更将徽州文化融进了砚台之中。”柯仲炯表示,雕刻砚石是个技术活,不但需要深厚的绘画和雕刻功底,还需要在创作之初对题材和表现形式进行整体设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不断增强,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延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7年1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关于促进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歙砚等优势品类品种列入了发展支持目录。

  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会长王云龙介绍,目前歙砚发展的产业化效应明显,它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销路畅通,歙砚正不断向世界扩大其艺术文化影响力。而致力于歙砚雕刻技艺传承的丁晓军认为,传承歙砚文化不只是雕刻技艺的传承,也需要艺术理念的传承。

  丁晓军说,歙砚是人们了解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雕刻技艺和艺术理念相辅相成,“真正的艺术之美能够得到全人类的共鸣,只有二者结合起来,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才能有机地延续下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