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名家

上一页
1/10页 共257

匠心中国|王芝文 方寸千言 毫厘世界主宰者

时间:2018/9/14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王芝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陶瓷微书)代表性传承人

  一片名片大小的陶瓷上,可以书写下300首五言古诗,一只85厘米高的陶瓷箭筒,可以是一整部《三国志》的载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毫厘之小,画面之美,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

  在古代,微书多写在娟、布或者纸上,而今天,王芝文独辟蹊径,以陶瓷为载体,仅凭肉眼裸视创作,成为了这个毫厘世界的主宰者。“一个人撑起一项国家非遗”——业界曾这样评价王芝文和他的陶瓷微书。2014年底,陶瓷微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特殊之处在于,王芝文既是它的传承人也是创造者,继承的是技艺创新的是材料载体与表现风格。


天球瓶山水微书《唐宋名家名文》

  他的微书,方寸千言,字字珠玑,有的精抄诗词,有的笔诵经文,还有的将微书融于彩瓷、绘画之中,形成独特的微书美学。《倾国艳》远看是牡丹花,近看还是牡丹花,只有拿起了放大镜,才发现柔软的花瓣、挺拔的翠叶是由针头大小的字组成,横竖撇捺全部苍劲有力。再细细阅读,这里面的字超过了十万多个,是两部作品《易经》、《书经》的全文。

  用“微书”来淬炼心性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醉心于创作的王芝文常常用彭元瑞的佳句来激励自己。他每天坚持创作,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离城市喧嚣,在汕头的工作室里,拉上窗帘、焚香、坐禅,等到心静时执笔书写。他说,创作的时候就必须物静、人静、心静,这样才能出好作品。


紫檀瓷屏微书《金刚经 坛经》

  的确,微书也是一种书法,需要心性和耐性。1962年,王芝文出生在人杰地灵、清代就有微书记载的潮汕,他从小就爱好书法和美术,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对古代经典著作颇有探究兴趣。在他眼里,书法并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融汇了笔法、章法和结构的书体,是无言的诗,也是无形的舞。古典巨著也不是一堆书籍,而是融合了古代文学家的人文荟萃。上世纪80年代,王芝文在汕头市工艺美术学校美术专业毕业了,他被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一直热心书法,也一直热心写微书的他想到:为什么不把微书与陶瓷结合起来?“古代人写微书是在纸上,不利于保存,如果书写到陶瓷上,烧制出来,至少可以保存一两千年。”于是,他开始尝试在陶瓷上书写。


绿豆釉瓶山水微书《唐人绝句》

  令人惊奇的是,书写这些汉字的时候,王芝文不是用放大镜而是裸视。微书在纸上书写已经很不容易,在陶瓷上书写更是难上加难。“微乎其微”用来形容微书还不确切,“一只蚂蚁爬过,就能占据六七个字”似乎才能说得更明白。“刚开始练的时候,我有试过用显微镜,可是发现这样下来半天写不了10个字,就把显微镜扔一边去了。”那怎么写出这么小的字呢?全凭肉眼!王芝文说:“写微书需要心手合一,既要沉得住气,又要耐得住寂寞。就像坐禅,在一个静态的状态下,连呼吸都感觉的到。另外也需要耐力,不要被困难阻挠,靠的是定力。”

  方寸之间 物我两忘

  陶瓷微书难在其微,妙在其巧,贵在体小而量大,不过也正是这样的艰难,成就了王芝文的的独一无二,也成就了王芝文的微书艺术之路。“我可能是微书界里唯一一个知道蜘蛛会多长时间生出一个小孩来的人。”王芝文说。为了书写微书,王芝文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定力。他经常从晚上开始创作到天亮。初期工作室条件差,没装空调,夏天只能开着窗,结果蚊子钻进来咬,他怕打蚊子泄了气,硬是坚持创作,手脚被咬出许多包也没停下手中的笔。他的微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三十多项,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中国美术馆、韩国首尔市政府、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他的代表作《三国志》更是荣获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箭筒微书《三国志》

  创作《三国志》需用35万多个繁体汉字书写,做到一年多的时候王芝文有点灰心,因为书写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整个过程比较枯燥,字那么小,量那么大,而且创作还有一定的风险性,每天一笔一划的创作,之后还需要烧制,万一最后烧制环节出现问题将功亏一篑,那对创作者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直到有一天,他想明白了,既然决心要申报世界之最,就不会容易,“如果容易的话,就不存在‘之最’了!”就是这样一个支撑点,让王芝文决定再艰苦都要做下去,这一做就是七年。


汉光瓷山水微书《朱子家训》

  陶瓷微书要成为一件作品,需经过3次烧制,分别是烧成坯、上墨后再烧、上色后再烧。对王芝文来说,每一次烧制都是几天几夜的煎熬,“直到作品成功烧制出来,我才能放下心头的大石。”创作《三国志》期间还有一件有趣的故事就是烧制的那个过程。《三国志》由于器形比较大,文字承载量也非常丰厚,所以就放到他最信任的朋友窑厂里烧。烧制当天王芝文彻夜难眠,就怕出现任何问题。第二天朋友打电话说:“完了,烧坏了。”王芝文一听,当时语塞,这件作品承载了太多心血和情怀,这样的结果让王芝文说不出话,精神紧张到极致,直到朋友解释说是开玩笑的,王志文才恢复了心智,他迫切的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就像父亲对孩子的那种感情。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倾国恋》、《国色天香》、《唐人绝句》等。

  唯一传承人的责任

  2008年,在汕头的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成立了,两年后,北京的陈列馆也相继成立。在他的艺术馆里,王芝文接待过很多海内外的参观者,不过王芝文最愿意看到的,还是后辈对陶瓷微书这项才艺的继承。所以,这两个展览馆不仅是一个让大家认识了解陶瓷微书的场所,还是一个励志的教育基地。王芝文是大师,更是老师,他不仅为培养传承人言传身教,而且还到中国的艺术高校担任导师,为的是让这项技艺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各地。


直筒瓶山水微书《闲雅小品文集观》

  多年的艺术生涯,让王芝文总结出创作陶瓷微书的七个秘诀。一是身体条件,视力、体质都要过硬;二是心理素质,信心、毅力至关重要;三是书法功底,写出的字要有骨有灵魂;四是美术基础,扎实的色彩知识和灵活的构图技巧;五是古文素养,只有爱读古诗词,写起来才有感觉;六是陶瓷知识,要深谙原料配方、烧窑过程等;七是环境因素,准备工作、工具选择等也很关键。如此之高的门槛,让不少学徒知难而退。不过,王芝文已经找到两位颇有造诣的继承人,希望这项手艺不要在自己这里断层。


酸枝瓷板山水微书《千家言》

  陶瓷微书艺术馆承载了太多王芝文的情怀和希望,王芝文用“微书”来淬炼心性,创作起来物我两忘;微书也用“美”来回报王芝文用心书写的时光与岁月。在陶瓷微书艺术馆看到这些微书作品,即便有的是烧坏了的残品,也会让很多人看到一种精神,那就是强大的心性和毅力。能够把中国汉字完美地微缩到如此极致,又能够把呈现的意境被无限放大,王芝文是第一人,但不会是最后一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