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资讯

上一页
1/234页 共6999

原创 《发现非遗之美》——夹江竹纸

时间:2021/4/30 文章来源:非遗之美

  夹江竹纸,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


夹江竹纸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在四川乐山夹江采访

  夹江“竹料手工造纸”始于唐代中期。唐天宝十八年,唐明皇入川时跟随的大批工匠将两晋时期已臻成熟的“竹纸”制作技术带入了川中。到了宋代,四川的竹纸生产发展很快,夹江所产的竹纸已广泛用于印刷行业。据专家们考证,与夹江相邻的朱代五大印书基地之一的眉山出品的竹纸版本书籍,其纸张帘纹明显带有夹江“竹纸”帘纹特点。明清时期,夹江造纸技术已有相当的规模,明代《名胜志》云:“嘉定(夹江明时属嘉定府)尖山下皆纸房,楮薄如蝉翼而坚,质可久......”

  清代以后,夹江手工纸产量进一步增加。截至1939年统计,所产手工纸共有3个系列,50多个品种。夹江手工纸生产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达到鼎盛,年产量达8000余吨。抗战胜利后,由于需求锐减和机制纸业的冲击,夹江手工纸业生产陷入了低谷,年产量由8千吨减为1千吨左右。

  “绢寿八百、纸寿千年”。纸张传递着文明的深度,承载着中华历史的厚度,被誉为“蜀纸之乡”的夹江县,记录着手工造纸的辉煌。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竹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纸张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

  早在唐宋年间,夹江竹纸就因其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与安徽宣纸齐名。“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夹江竹纸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誉为“国之二宝”。

  夹江竹纸以手工舀纸术制作遵循古法,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的记载相合。随着技术的更迭,先进的现代造纸术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夹江竹纸的绵韧细腻,始终吸引着广大书画家,手工制作的夹江竹纸,仍有其难以取代的魅力。

(责任编辑/姚泽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