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2页 共36

(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炉和觚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炉和觚

炉类

  炉即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镂空熏炉:原仿青铜器型,以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六方、八方为主,器身上多镂孔,雕饰兽面纹、卐字纹、锦纹,器底有圈足、多足、须弥座。明万历年间仿制更多,清代更丰富多彩,并有青花、三彩、五彩红绿彩描金等釉彩瓷。


青釉镂空熏炉(西晋)


青瓷香熏(南北朝,国家博物馆)


素五彩卐字锦纹熏(清)

  鬲式炉:北宋钧窑、南宋晚期官窑、哥窑、龙泉窑烧造的一类香炉,器型仿商周青铜器鬲的形状,故名鬲式炉,也叫“三足炉”。一直流行到清代,器型有所不同。如宋代哥窑烧有“双耳三足炉”,炉口沿微外卷,鼓腹,下承以三个小乳状足,口沿上有两个半圆形耳相对,器型小巧,主要作礼器。南宋龙泉窑三足炉,折沿口,短颈,扁腹,下承三足,炉身凸起三条棱线。元代鬲式炉相对宋朝,足粗而短,且靠近腹中部,鼓腹,炉身要矮一些。明代成化年间的鬲式炉呈扁圆形,口沿处对称虎耳,三足为垂乳状。清代式样与明代差不多,胎土、颜色有所变化。


首都博物馆北宋 钧窑天蓝釉炉


南宋各式鬲式炉


元代钧窑天蓝釉红斑三足炉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法华贴花鬲式炉

  博山炉:盛行于汉、晋,仿青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现代仿品多。


青铜博山炉


南北朝 博山炉(瓷,百度图片)

  鸭型熏炉:宋代流行的熏炉式样,仿青铜器,以鸭子形状制作,烟从鸭嘴中冒出,别有情趣。现代仿品多。


鸭型香薰炉(南宋哥窑)


景德镇素三彩鸭型香薰炉(明代)

  鼎式炉:宋代仿商周青铜器造型而烧制,立耳、直腹,线条圆润流畅,足多为柱足。直到明清都有烧造。宋代哥窑中,有一部分双耳三足炉是鼎式炉,圆唇口,口下微微内收,口上立两环耳,鼓腹,饰以一周弦纹,丰底,下承三柱足,足中空。元代鼎式炉造型生硬,胎体厚重,器型高大,装饰华丽但用线呆板,耳僵硬,足多为兽足,如钧窑香炉,耳为对称长方形,耳下贴兽面,连接炉颈和炉腹,颈部贴三个麒麟,腹部贴兽面和铺首衔环,圆底,下承三兽足。明清时变得小巧精致。现代仿品多。


哥窑双耳炉(南宋郊坛下官窑)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 官窑粉青釉三足鼎


德化窑白釉花夔纹鼎式三足炉(清)

  簋式炉:器型仿古青铜器簋,古朴庄重,制作精巧。南宋哥窑的“双鱼耳炉”是精品簋式炉,口沿外撇,阔腹,底为圈足,两侧各有向外张的鱼形耳。现代仿品多。


官窑簋式炉(南宋)

  樽式炉:因炉身为酒樽而得名,也叫桶式炉。敞口、直壁、丰底,下承三只变形兽足。宋代前有烧制,做冥器用,宋代各窑均有烧制,兼做礼器。元、明继续烧造,但器型略有变化,如三足腾空,缩向胫部,明成化时,有的炉身变为鼓形,饰以鼓钉纹。现代仿品多。


黄釉蓝斑陶质三足炉(唐)


汝窑三足炉(北宋)


官窑樽式炉(南宋)


景德镇青花人物三足炉(明)


明代各种三足炉

觚类

  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青铜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元末景德镇开始用瓷仿此物,明代渐多,清代达到热衷的程度。现代仿品多。

  明清时期,瓷花觚是重要的一类瓷品,烧制的有青花、五彩、釉里红、古铜彩、松石绿釉等花觚。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卵白瓷出戟花觚(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永乐 五彩瑞兽纹葵瓣觚


孔雀绿釉荷叶式觚(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觚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觚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乾隆 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青花蕉叶纹花觚(清)

  清代还有与花觚类似的瓷品——花插


景德镇窑孔雀绿釉花插(清)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目的请联系作者本人。

程彦林2016年12月11日于北京

  关注作者其他文章,请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作者私人公众号,点击查看历史信息。谢谢。

  
-工艺百科-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