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一帜独树
——试述冯一鸣中国画艺术的主要特色
丁涛

  冯一鸣教授,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既致力于中国画、油画的创作与探索,又钟情于雕塑与壁画的筹度与实践;既在纯艺术领域奉献自己的才华,又在环境艺术天地内惠予个人的心智,可谓兴趣多样,涉猎广泛。唯其如此,每当他作用于某一门类创作时,才可能获得其它门类学养的支撑,而向作品的丰厚性拓进。

  不妨进一层来透视和关照他的艺术底蕴。作者无论是在中国画中状写狮、虎、豹、马等走兽,抑或是作人物、翎毛的笔墨表现;无论是在环境艺术中布设雕塑,抑或是铺展壁画,我们都不难发现,其内都包涵着一种广义的环保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殷切期望,包涵着一种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高扬审美旗帜的耿耿心愿。这一种傍依于艺术肌体的精神建构,正是一鸣老师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的折射。

  离开这些,我们便很难对他的国画艺术作进一步的剖析,循此则堂奥可窥。其画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

  其一视角独特

  作者擅长动物画已成为行内共识。他笔下的动物,长在揖别"定型化"和"千画一面"。视角选择注意把握典型环境中的特定形象,画面中的雄狮、啸虎、伏豹和烈马等,处境各异而神态有别。他还善于挖掘对象本身的强力和暴发力,从而使之转化成富有雄强之美、阳刚之美的视觉冲击力。一鸣老师还在力与美的融合上矻矻求索,可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画马代表作《无羁无绊天马行》即为典型一例。作者不只是寥寥数笔以省俭和对比的线面墨韵,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三匹马的体感、神态和强烈的运动感,而且还不期而然地激发出笔墨之外的情思:生命力的张扬、意志的张扬、豪情的张扬,足能令受众产生荡气回肠之感。

  其二工写并举

  对于猛兽和奔马等的表现,作者往往施以放达的笔墨,使之壮气洋溢。而在选择仙鹤、鸳鸯、松鼠等题材入画时,他便转换笔墨"频道",以工整的艺术表达语言缓缓叙来。如由台湾台北收藏的表现仙鹤振翮翱翔于彩虹流云间的工笔花鸟画作,那种寓精巧于表现中的生机,使人如饮甘露,顿生优美、柔美的审美享受。这无疑也说明,画家在考察不同动物的习性特征后,即一点通灵,"澄怀体物千端变",尝试应物象形,想方设法地找到恰切的艺术表达语言,当工则工,当写则写,造就了工写并举的艺术样态。

  其三人文关怀

  冯一鸣的作品可读性很强,具有为大众所乐于欣赏和接受的审美特色。艺术语言力戒晦涩,而给人们以亲切感,亲近感。即便是狮虎之作,也是赋予人性的色彩,演绎为令人仰慕的昂扬豪放的精神。他在谈环境艺术时,强调的是"人文内涵",期求"围绕着人文内涵策划出一处处人文景观",而在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中,人文关怀也同样是鲜明的。《龙驹图》、《雄鹰图》、《团团圆圆》等,虽然描写的是马、鹰、熊猫,籍此生发出来的却是人文精神,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

  其四承创融合

  他的中国画作品、油画作品与其壁画、雕塑创作一样,具有传统艺术与时代文脉交汇的烙印。那种单纯中追求丰富、简约巾务望深刻、酣畅、灵通的笔墨实践,那种类如"烟抹山态活,雨晴坡面滑"的韵致把握,都足以说明,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汲取是富有成效的,对时代精神气候的体察和对时代文化走势的观照是不遗余力的。这才可能铸就其中国画作品承创融合的生命力。一鸣老师笔下的作品,既有传统笔墨的功力,又有现代视觉审美当有的造型能耐;既有较为深厚的生活基础,又有事艺的创作热情和经验。尤其是能以不同材质、手法与当代人的审美视角相契合,创造性地打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为中国画坛增添了不少富有时代情趣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虽品种多多、样式纷呈,却能标示个性、独树一帜。

丁涛
著名文艺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多彩的足迹
——介绍环境艺术家冯一鸣
朱葵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宏伟壮观的艺术杰作,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古岩画,敦煌壁画,云岗、大足等地石窟艺术,不仅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瑰宝,同时也留下了深沉的启迪和思考。

  环境艺术家冯一鸥,数十年来,涉足大江南北,实地考察先民们为我们留F的古代艺术珍宝。

  面对国内最早的岩刻——连云港少嗥时期将军崖岩画,他走近石雕群思考着:在崇尚和赞美传统艺术精粹的同时,自己应给人类历史留下点什么?

  冯一鸣是一位颇有声望的环境艺术家。面对纷繁多姿的生活,他把美化人类环境、发展现代文明,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人们崇敬大海的博大宽广和深邃,同时也传颂着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冯一鸣具有海一样的胸怀,他向往大海,也热爱大海,他创作设计的《海的旋律》,耸立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盐城市海悦大厦广场。这是一组与喷泉相组合的大型金属雕塑,高5.5米,宽4米。冯一鸣根据"龙女献珠"的传说,塑造了两位体态窈窕的龙女,轻盈优雅地遨游在海草之中,并向人间献上硕大的明珠。雕塑家大胆地采用高位悬空的构图,并使一吨多重不锈钢制作的龙女,或轻巧俯卧、或跃起腾空,惊而无险、富有动感。龙女们在五光十色的彩光和水帘般的喷泉中,似隐若现,有露亦藏,把观众带入犹如龙官的神奇艺术世界中。一般雕塑造型受力学的制约,往往是稳中求变。冯一鸣则匠心独具,融合现代科技、现代工艺和现代审美意识于一体,动中求静,变中求稳,为江苏盐城设计、构筑了一个新的人文艺术景观。

  冯一鸣教授曾任艺术总指导,组织青年教师共同设计制作了南京的两座大型城市雕塑——《金钥匙》和《花之舞》。

  他和雕塑设计者张静、钱大经带领同学们,在雕塑现场介绍制作手法,接受记者的采访,介绍创作意图与创作经过。新颖、奇特、美感是冯一鸣教授的艺术追求。这不仅在他的雕塑设计中体现出来,也反映在壁画创作中,特别是用新材料、新工艺作新的艺术探索,几乎竭尽全力。

  其为连云港蓝天大厦创作的"凌云图"壁画,采用浮雕和绘画相结合的手法,用浮雕制作白色天鹅,配以丙烯颜料蓝色调子的山水背景,令人耳目一新。冯一鸣主张根据内容和环境的需要选取材料,也广泛使用多种材料,如木雕、高温釉、陶板、沥粉拓金、玻璃镶嵌、金属漆艺等,或单一或结合,力求创新,开拓了我国壁画工艺的新领域。

  壁画《腾飞》是为一家水泥设计院设计的陶瓷壁画画稿,斑斓光洁的色泽、粗犷浑厚的肌理、宏伟宽广的构图,不仅显示了艺术美感,更令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

  壁画《金陵十二钗》陈列于南京玄武饭店,为顶楼增色生辉。冯一鸣在设计制作中运用沥粉拓金的工艺。由过去"贴金"发展到"拓金",这是传统工艺的一次突破,它不仅简化了贴金的繁琐,而且存色感与防氧化上有了很人改进。25米×2米的《金陵十二钗》大型壁画,色彩饱和淡雅、和谐清新,成功地塑造了12位佳丽婀娜多姿的艺术形象。

  冯一鸣在壁画和雕塑上的造诣并非一鸣惊人,也决不是朝夕之功。他于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受业于潘天寿、刘开渠、颜文梁诸大师。他在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醉心于古代壁画、石窟岩画的研究与考察。他具有坚实的造型功底,接受过传统艺术的熏陶,并具有现代艺术鉴别力。古今中外艺术的融汇贯通,加之长期的艺术实践,这是他成功的基石。他的作品、教材先后为天津、上海和香港的出版单位出版成专集。

  冯一鸣的国画人物作品,同样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其代表作《根》绘于1983年,作品塑造了一个娴淑姣美的少女形象。以"龙的传人"、 "寻根意识"魂萦海峡两岸,表达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这幅画曾在海外华人地区流传,并成为美术界和新闻出版界热门话题,登载在全国10多家报刊上。

  作品《润物细无声》,描写春雨绵绵,果农少女冒着毛毛细雨在树丛中培植果树苗。穿着的紧身服呈现装饰性的衣褶,显露出修长的形体;嫩绿的色调,使画面充满江南三月的春意。

  从作品《九歌吟》可以看出,"传神不仅在于人物肖像的刻画,还需借助于画而多种艺术处理的烘托"。楚辞神话中的"山鬼",是大家熟悉的题材,画家在画幅中,着力渲染悲剧气氛,塑造"山鬼"的痴情心态——宁为负心者梳妆。配以低沉乌黑的天空,赤豹同情的依偎,以及整张画面所组成的青灰调子,显现出凄凉悲切的氛围。

  冯一鸣,他像一位出色的性格演员,可以接受不同个性角色的"扮演",既能绘出水灵柔美的少女,同样也能为凶禽猛兽造像。

  《雄风》这幅画用笔精练、造型生动,眼睛非常传神,堪称动物画的上乘之作,在香港展出时,被称为"下山猛虎"。

  《狮》也是画家十分喜爱的题材,他笔下的雄狮动态各异,令人感到一种力和美的综合,呈现出特有的威严美。《林间漫步》却用另一种笔调,表现珍稀动物熊猫所特有的雍容优雅、憨态可掬的特点。画面以西南密林为背景,把大熊猫安置在和平宁静的生态环境中。

  冯一鸣数十年热衷于动物画的创作,从中倾注着画家对自然的眷爱和力度美的赞颂。他为此付出了艰辛的艺术劳动,获取的成果,终于为社会所公认。北京中国教育电视台特约冯一鸣教授,系统地讲授动物画课,并通过卫星向国内和东南亚播放。

  数十年来忘我的艺术追求,不倦的学术探索,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和日本、东欧、贝宁、意人利、东南亚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并多次获奖。

  冯一鸣与夫人陈望秋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画展,备受各界好评。他所画的人物画、动物画都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视对象表现需要处理画面。他的简笔画,寥寥数笔,一只松鼠玲珑机敏、活泼天真的姿态,就跃然于画面;而繁笔作品《幽谷豹吼图》把山石的风化裂纹、湿漉青苔以及金钱豹的皮毛斑,都表现得十分逼真。画家把握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和内在的禀性,如同一位优秀的驯兽师,动物听其摆布,做出各种表演。

  冯一鸣有一个艺术型家庭,夫人陈望秋女士是也一位画家,他们经常合作,共同研究艺术。陈望秋酷爱并擅长粉画、国画,有过许多好作品。他们的女儿冯霓、冯洁,无疑将是这个家庭的艺术接班人。

  冯一鸣执着地把一片爱心倾注在青年人身上,他创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壁画专业,并严于治学身体力行。同时,他也是江苏省壁画研究会的会长,应该说是江苏壁画这门学科的主要带头人。

  在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上,在浩瀚的历史长河边,又留下了新的开拓者的足迹,在无数的足迹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冯一鸣留下的深深的脚印。

朱葵
《多彩的足迹》电视片解说词/原江苏美术馆馆长






冯一鸣的动物画艺术
——虫斋艺术鉴赏随笔
季崇健

  冯一鸣先生是一位从艺术六十余年颇有影响的国画家,环境艺术家。

  "道弥天下,自有行道之人。行大道之人,才能气贯周天。"

  画家1929年生于浙江余姚,195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曾前后受教于潘天寿、刘开渠、颜文粱诸位大师,对于传统绘画、岩画、古代壁画、雕塑等都作过大量和扎实的研究,所以冯一鸣先生的画,给人一种中气贯畅的感觉。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走兽,都充分显出其笔意纵恣,奔放而又沉实不浮,墨气淋漓滋露而又大势磅礴的画风,加上色彩的丰富,构图的新颖,一切都是那样地抒情达意,那样地简洁明快,这正是中国画道中独有的表现主义特征。老子曾云:"不类其师,不受其资,虽资乎大迷,是谓妙要。"一鸣先生深悟其中之道,故在学习前人,继承先师基础上以自己新的意识去深化开拓。

  他主张艺术需要不间断的突破与超越,敢于舍弃已习惯的程式与套路,难怪每次看到冯先生的新作,往往有一种"士别三日刮目相视"的印象,这正是画家功成名就的奥秘所在。冯先生在六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广泛接触了多种门类,先由油画入步,进而涉足国画、壁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然而他花去精力最多的是追求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远古艺术家及其作品。他认为那些远古艺术家才是真正创作的自由人,那些作品才是最纯朴最真挚而发乎心灵的艺术,毫无世俗的做作和自我意念的约束。因此,他本人在艺术活动中亦显得潇洒自在,放任而无拘束,师古而不泥古,承前而非步尘。然兴致所至,随意挥就,一气呵成,创作手法上勇于淡化并融和各个画种的界限,集工写、文野、粗细、简繁于一体。在主体风格上,则完全摆脱于当今画坛出现的那些甜美的粉气和竞相制作的工匠艺气,而有独到之处:凡作野逸处并非冷寂,飘逸时亦无傲兀,听任情思笔意,还物之自在与人之自由,从不强物以达意,强人以契物。故兴会之来,柔韧无燥,笔之所至,从容不迫。或如国面中的走兽、飞禽,既术形之逼真,又重势又传神,虽图中作景不多,却能以物观物之心态,以手写心之功力,自然生成一种引人入胜和耐人寻味的画境。其壁画中的动物形态,则颇有些现代构成的意味,或如《腾飞图》、《凌云图》之骏马、仙鹤,构划别致,极趣横生,热爱生活、回归自然之情意溢于言表,跃然画上。冯先生不是幽避画斋的仕人,也不足自恃清高的隐者,他那平易通俗,毫无怪癖冷涩之感的作品告诉我们,他是一位安贫乐道,快然自足淡泊于名利汲汲于艺术的画师。

  然而,画家面对今日之功而不自足,一直认为知识的挖掘永无止境,传统的发展也必然无限,因此事以"老去愈知学不足"策勉自己,用吞吐古今、涉猎中外、虚怀若谷、贴近生活的心态,采撷着一切艺术滋养,以求得逾越自我,与时代同步。这一难能可贵的艺术境界的产生自然与他的绘画从艺,劬劳半世,沉厚扎实,不尚虚假之执着个性有关。他自谦走了一条与时尚迥异的创作小径,其实却是真正行中国画大道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冯一鸣先生不但身体力行中国画之大道,又勤于弘扬中国画之大道,50年尽心于公职,躬耕编辑出版,继又授业解惑,真可谓"芳草天涯桃李树,甘为他人做渡桥"。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冯先生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不久,即创建了该校的壁画专科,填补了江苏无壁画教学之隙漏,后又组织创建江苏壁画研究会,江苏建筑装饰协会,推动了全省环境艺术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新时期的艺术创作人才。作为汀苏壁画学科的创始人,冯先生当然更热心于壁画创作和壁画理论的研究,他不满足于壁画只在平面上徘徊的局面,大胆地把壁画和浮雕工艺相结合,并开拓"沥粉壁画"、"玻璃镶嵌壁画"、"金属壁画"、"浮雕漆艺壁画"等新工艺,为中国壁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比如他为南京水泥设计院创作的大型壁画《腾飞》,以其宏伟的气势给人以博大隽永之感;为南航贵宾楼创作的壁画《凌云图》,手法独到,令人耳目一新;为玄武饭店创作的《十二金钗》壁画,用沥粉拓金工艺,色调淡雅清新,将十二位佳丽婀娜多姿的艺术形象刻划得十分得体,并因此获得大奖;又用丙稀浮雕手法为连云港蓝天大厦制作大型壁画《高翔》,深获同行好评,为中国壁画新事业开创了一个良好局面。同时,冯先生还是一位颇有声望的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他追摹古人,曾复原六朝《麒麟》圆雕赴意大利展出,雕塑《唐狮》陈列于非洲贝宁国,向世人介绍悠久的华夏文明。然而,面对纷繁多变的生活,他更把美化人类环境,发展现代文明,作为自己的使命。他热爱大海,更具有海一般的博大胸怀,他创作设计的《海的旋律》是一组与喷泉相结合的大型金属雕塑,竖立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盐城市海悦人厦广场。冯先生根据龙女戏珠的古老传说,塑造了两位体态窈窕的龙女,轻盈优雅地飘游于海草之中,并向人间献上硕大的明珠。他还带领一班青年雕塑家创制了南京两座大型城市雕塑《金钥匙》和《花之舞》,为现代城市环境构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景观。但是,冯一鸣先生在壁画和雕塑上的造诣并非一鸣惊人,亦决不是朝夕之功。因为他具有几十年积累的坚实绘画功底,从吸取西方文明的养料到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这种古今中外艺术的融汇贯通,加之长期的艺术实践,才是他成功的基石。然而冯先生多少年来既在实用艺术土地上耕耘,又在纯艺术殿堂罩巡步,以至于使人们难以界定他是属于某一专门种类的画家,艺术上的丰富多彩,使他呈现出一种兴趣广泛,并非"从一而终"的艺事特征。他认为艺术实践不必分工太细,画家创作意识广泛,创作手法多变,才能使画坛异彩纷呈。因此除壁画、雕塑外,一鸣先生在国画艺术创作上也具有丰富的多向性,他长于人物画,或取材楚辞《九歌》,写楚汉文化,虽终古常见而常画常新,或模写今时今事,植根乡邦热土,心系一代龙之传人。其笔墨不拘,更擅翎毛走兽,或鹰鹤豹马,或狮虎成群,明显构成了画品中引人注目的光亮点。画家每每聊谈及此,那股盎然的兴致,热切的钟情,足以使人深信,在动物画的创作取向中,他可以称得上一位身心浸润其间、有着独到探求精神的动物画家。

  冯一鸣的动物画

  冯一鸣先生的动物画创作实践中的对象摄取和审美倾向,完全源于他平时热衷于对各种动物习性的细心观察和富有想象的理解,力求揭示不同动物的个性特征,和因之形成的不同情趣。他曾多次孤身一人闯入深山老林,夜宿山洞,以观察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动物习性。又常常驱步于动物园,反复揣摹动物的形貌特征、动态风姿。可以说他对于动物的迷恋之情已经是十分投入的了。在画家的斗室中,鸡鸭、鱼鸟、松鼠和猫都成了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饲养虽辛苦,却使画家获得妙不可言的乐趣。在画家看来,人类和动物都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类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人类却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使用了野蛮的、几乎是动物般的手段,这是历史的真相。然而当人类的高级属性完全形成,进入成熟的原始动态化活动,亦即远古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时,其表现形式的母题仍然是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诸如龙蛇图腾,凤鸟图腾等等。从表面上看,他们只是观念意识动态化生活的符号和标记,但是聚集在这种动物图像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使原始人们对动物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由此可见,人类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萌芽的产生是以对动物形象的客观描摹和主观想像为基础的。进入原始社会后,人们的艺术兴趣,开始集中于对物质产品进行美的加工,即实用艺术的创造上,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在平面感觉上具有极强可视性的动物画象已经产生。这些动物画具有完整的形式美:朴素、真实、动人;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艺术形象有寓意的,有间接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绘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面貌的。比如在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物上,画有鱼和鹿的形象;在庙底沟和马家窑等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物上,画有蛙和鸟的形象;在陕西宝鸡北首岭和华县柳子镇出土的彩陶片中,画有鸟啄食的图案;在马家窑马厂型和辛店文化中的彩陶器上画有狗的形象。这些动物画,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构图简单。例如鸟的形象丰富多样,或伫立张望,或振翅欲飞,或迎空翱翔;在表现手法上,或写实而具体化,或抽象而格律化。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一件橙红色的陶盆上,用黑彩绘出缩颈大腹,背上满缀圆斑的大蛙,正缓缓爬向盆沿;尤其是两条鳍尾俱全的浓黑小鱼,在一侧向体态笨拙的蛙游去,显得生趣盎然。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两件彩陶盆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口含双鱼的人面形以及象征鱼网的图案。这样生动的场景,不正是我们的祖先常年捕鱼生活的再现吗?这样丰富的题材,不正说明人们对动物形态的认识与表现能力的提高吗?这样富有情趣的内容,不正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吗?而这种爱好和愿望又正是基于对自然界中的动物与人类生活的特殊关系。因此,古往今来,动物在浩瀚大地的现实存在,一直成为人们所重视的艺术表现对象,从彩陶、青铜器到漆、瓷等器具的纹饰图案,从岩画、壁画到绢卷纸轴等画幅的展出内容,动物生灵的题材、形貌比比皆是。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动物始终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构件,它们腾跃于画家的笔下毫端,并且溶合着人们的神思情性。然而,对冯一鸣先牛来说,动物的形貌宛如强烈的磁场,产生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从而激发起画家强烈的艺术表现欲。他曾不无感叹地对笔者说,在国画领域,专攻动物画,特别是画走兽的画家越米越少,不知是否与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对艺术价值取向冲击有关?尽管进入家庭的宠物已呈增值的态势,尽管保护珍稀动物的呼声日高一日,而画家表现动物的笔毫却失之于凝滞与板结。他企望同道留意及此,并鞭策自己努力践行于斯,以唤起人们对动物画的兴趣,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动物画创作一展新姿。多年来冯先生热衷于动物画的创作,从中倾注着画家对自然的眷爱和动物力度美的赞颂,他为此付出了艰辛的艺术劳动,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北京中国教育电视台特邀冯一鸣教授系统地讲授动物画技艺课,并通过卫星向国内和东南亚播放,一时间,他的动物画被海内外画廊、美术馆视为热门作品、收藏品。一些海外画商,千里迢迢来大陆,通过各种途径寻访冯先生,点名征集他的某件动物画作品,他的作品还多次参加国内重大画展并先后在日本、东欧、贝宁、意大利、东南亚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展出,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冯一鸣先生所作动物画,诸如狮、虎、豹、马、熊猫、松鼠、鹰、鹤、鸳鸯等都是他创作"捕获"的对象,其中狮、虎、豹、马等走兽的描绘最具特色,他继承了传统动物画的精神,又吸收了外来因素有新的发挥。他的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动物的特殊性格和活跃神气,例如画马表现出奔驰千里的气概;画虎表现出威镇百兽的魄力;画鹰、鹫则着重刻划它们凶猛的性格。他很爱画这一类威武雄健的动物,力图通过它们来表现自己坚强的个性,抒发自己奔放的热情,并藉以感染观者。在冯先生的笔下,狮虎的那种威武勇猛的精神,叱咤山河的气概,富于爆发源的肌骨形貌以及包含视觉冲击力的皮毛风采,都刻划得十分透彻逼真。画家意之所向,驰毫纵墨,在力与美的结合点上讫砣求索,可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可见"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可得"天地与立,神化攸同"。这是冯先生创作动物画的特征之一。

  特征之二,画家的动物画之所以有如此成就而受人喜爱,关键是能做到"形神兼备"。因为他笔下的动物形象,决不是标本和模型,而是如同实实在在有生命,并且行动中或正准备行动的动物。由于画家长期学养积累酿就的审美个性和趣味,使他的动物艺术造型规范在一个较为准确的结构框架之中,不务夸饰却留有某种素描关系的痕迹。其神采的捕捉——一种是动物本身为大众所共识的种种神韵和生机,一种是作者面对表达对象的特殊感情和"迁想"——也正是生发于动物本身规律性运动变化的微妙处。他对动物的解剖结构和形貌特征的深刻把握,完全出于他用敏锐的眼光所进行的细致观察,对于一些重要的细节亦不忽视,例如马腿的筋骨、狮虎的脚爪、鹰鹫的眼睛,表现出这些动物的真正特性。因此,一鸣先生的动物画能够做到形象准确,神态逼真,完全是由于画家对动物最精微部分的把握。

  特征之三是在动物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等诸方面,既继承了传统特色,又有新的发展。画家的笔法豪迈雄健,又往往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他同样主张"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用笔虽然放纵,却表现得恰到好处,有气势,有变化,爽利地表现出动物的不同特点,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而在同一动物身上,又常用极严谨的笔法来刻画一些精微的部分,如眼、嘴、爪等,但这种不同的笔法由于用得恰当,所以比较和谐,并且增加了画面的虚实、顿挫和刚柔变化的节奏之美。他把浓重的墨韵、丰富的色彩同雄健的笔法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壮美的风格。而干湿、浓淡的综合运用,又充分体现了对象的质感和力度。例如在画动物的毛羽时,在一片浑溶浓重色块或墨气中透露出一些浅淡的部分,令人感到既有光泽又有轻微的起伏;他还十分注重墨与色的相互作用,使画面在单纯中有变化,使作品的情趣更丰富。

  总之冯一鸣先生的动物画创作是十分成功的。其审美意蕴的取向,完全源于他对不同动物习性观察后的爱好选择,所谓"澄怀体物千端变",他成功地揭示出不同动物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因之形成的不同情趣,而在这种形象的揭示活动中,又较好地运用了一系列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冯一鸣先生的综合性画集,汇集了画家几十年来的国画人物、走兽、花鸟以及壁画,雕塑等作品,其中动物题材占有较大的篇幅。这是画家多年来辛苦耕耘的艺术结晶,也是奉献给人们的一份精神礼品。

季崇健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