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说说古代钱币中的小知识

时间:2020/1/21 文章来源:不觉山房


先秦布币

  在收藏中,古钱币是一为小件,但其中的学问很深,古钱发展源远流长,品种纷繁,从商代的贝币、战国的刀、布币,秦代的方孔圆钱,到清末的机制币,数以万种千姿百态的钱币构成了当今钱币收藏领域中最为庞大的收藏门类。自先秦以来,货币随着朝代的变迁,形式也不断地改变,从最初的贝币到宋代的交子,以及明清时的票号。这些货币形式的不变更新,是一种社会进步,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 漫话古钱币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剩余的物品,以物易物进行交换,所以在《易经》中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在这个时期,因为还没有货币,所以人们只能用一般等价物品进行交换。为此物品也就成为最原始的货币。而且这种用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的贸易形式,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还有古老的痕迹,西周时的青铜器勿鼎,有“我既买汝五夫,用匹马束丝”的铭文记载,清楚的记录了这一以物易物的贸易交换史实。

  最初的货币并称为钱,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可以了解到:“钱,铫也,古者田器”,从中可以看到钱当时是一种农具的名称,也反映了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

  货币是什么?从商代墓葬的发掘中,我们发现在当时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而且在当时也是一种一般等价等的特殊物品,即为我们说的货币。

  甲骨文中有“庚戌卜,□贞:锡多女有贝朋”,西周时金文中也有“侯易中贝三朋,作祖癸宝鼎”等记载。由此可以说,贝在西周时已经成为有一定价值的特殊物品。

  货币的形成,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根据汉代桓宽《盐铁论》错币中“夏后以玄贝”一说,贝作为货币可能起源于夏代,从安阳出土的铜贝表明,我国的金属铸币不晚于殷商时期,而后才有空首布、无文刀化及蚁鼻钱。随之又进变为有文字的布钱及刀化等。

  许慎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除在文字和度量衡等方面“罢与秦不同处”,而且在货币制度上“废贝行钱”,行使半两园形方孔钱,使货币得到统一,结束了先秦以前货币混乱状况。

  秦货币统一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繁荣,从秦半两钱到宣统通宝的铸造,这种园形方孔钱在我国沿用二千多年。

  货币的发展是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每当一个王朝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时,也因大量的地铸钱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的崩溃也促进社会的前进。

  古钱币已经成为一种学问,是同铭刻学,印章学,纹饰学一样,是不可分割的学科。古钱币的多种多样,有天然贝、铜铸币、蚁鼻钱及布泉刀化,秦后有园形方孔钱,到宋代时出现了交子,钱币涉及到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锡纸等等,不同时期的钱币有不同时期的文字和特点,这样我们在研究古代货币发展的同时,了解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会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

  □ 古钱币的鉴定

  学习古钱币鉴定,从方法上讲,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辨别历代钱币的真假,鉴定钱币的目的,是要弄清各种历史钱币的文物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

  需要先掌握古钱币的基础常识,以及中国古钱币的演变发展史。通过多看,多对比分析,才能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一般来说,鉴定古钱币要从钱币的制作、流传、锈色等方面去考虑,我们知道任何历史器物,在不现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风格。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辨别古钱币不但要掌握大量的古币特征,同时还要对作假手段、形制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在学习辨别的同时,要注意对历史文献的学习研究。我国的史料浩如烟海,大量的有关古钱币记载散见于史书中,如《史记》《汉书》等正史,在各家野史、文集、笔记等资料中也多有涉及,自六朝以后钱币学兴起,有专门记载历史钱币的著录和专述,这些资料的学习对古钱币的辨别有很大帮助,但也不要全信这些记载,这些材料只能在鉴别中参考,古钱币鉴定是一门严肃、周密的学问,须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加以辨别和提高,这样才能取其精华,察其谬误。否则就会在鉴别时主观武断,这样就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错误。

  要充分利用考古成果进行鉴定。从钱币的形制、材料、金相、文字及出土时间、地点和数量,结合历史实际来探求社会经济制度和发展规律。

  要懂得古代铸币工艺。古代铸币,一向是用手工制作,到唐代就改用母钱铸钱法。钱币显得规整精美,同版钱很多,且无砂眼。现今伪造古币是采用翻砂伪造,很容易留下砂粒印迹。古钱辨伪中,书法知识也是必要的。因为钱文多为名书法家和当时书法造诣很高的人所写。如唐开元通宝就是由欧阳询手书,北宋元丰钱由苏东坡题写。鉴定钱币也离不开古汉语和古文字学等。

  掌握古钱币的鉴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看铜质,在历代古钱币中大多为铜合金铸造而成,各个时期的含量也不同,这一点与鉴定青铜器有相近之处。看铜质有一个共性,先秦铸市,以铜锡合金铸成,铜质呈青红色;汉唐宋时期的钱币为青铜铸造,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隋代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市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清代及民国时期,有的地区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的钱币颜色呈红色。

  二是观锈色,古钱币有两种,一为发掘品,二为传世品,出土的钱币多有包浆,呈黑色或铜色。钱币上的铜锈有南北之分,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

  三是看钱文。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莽钱悬针,唐钱八分。钱币文字以时代而分,如与特点不符必为伪品。鉴定时还需要听声音,质地不同声音不同,先秦钱币多为哑声,明清钱币落地清脆。

  □ 古钱币的墨拓

  在收藏古钱币时,为了长期的保存资料,也便于对实物进行编目研究,还要对古钱币进行墨拓工作。

  墨拓用于古钱币,同碑帖拓本、金文拓片一样,是一种细致的工作。拓本,也作打本,保存资料的重要方法,在出版古钱币著录书时,所刊布的有许多是拓本,如丁福保的《古钱币大辞典》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当代的古钱币著录已经大量采用了照片印刷。

  古钱币的黑拓,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这有别于碑刻的墨拓。一般情况在进行墨拓时,需要准备墨汁,以一得阁为佳,其它一些墨也可以采用,有的墨需要倒在容器中放置一些时间,以使墨汁更加的粘稠,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宣纸、拓包、砚台、棕老虎、白芨水等。墨拓的大致方法是,先将古钱币放置在一个平板上,有看铜质差的古钱币可以放置在橡皮泥上加以固定。橡皮泥是起固定作用,主要固定钱体与桌面。一般方孔钱也可用印章垫,空首布或扭曲的脆、裂、锈钱币一定要用橡皮泥固定好,让钱体着墨时受力均匀,不致损坏。

  将宣纸用湿布润湿,蒙在古钱币上,稍后再垫上几层宣纸,用棕刷排刷使拓纸和古钱紧紧密贴住,再等纸发白时,就可以上墨了。拓制时要少蘸黑,注意先从四周均匀连续轻轻拓制,不要用力不均,拓完轮廓再拓中间有字与穿口,背后如无字只拓内外郭即可。无字地方留白不要着墨。先秦钱币更是如此。为加深墨色,拓片时,要一遍遍的轻拍拓纸,直至文字与纹饰清楚。

  除墨拓外,还有一些应急的蜡拓法和复写纸的拓法,这两种拓法因为简易好学,也便于掌握。是在没有墨拓工具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这种拓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就是所拓出的拓本不能逼真,所以通常情况下后两种拓片不做为正式资料保存,只能供研究所用。

  在完成古钱币的拓印后,还要进行装裱并统一格式,将拓本分类存放,在资料齐全后就可以进行编目了。古钱币的拓本,是一种简易方便的收藏方法,尤其是在不具备收藏古钱实物的个人,古钱币拓片成为研究古钱币不可缺少的手段。

  □ 古钱文字与书法

  古钱币是一个边缘学科,钱币学不仅有自身的文物价值和经济历史价值,还同古文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成熟文字史已经有了三千年历史,甲骨文是已发现的较早古文字,因为历史的原因,大量的古文字资料散见于铜器、碑石、印章、简帛、钱币上。特别是在先秦时期,遗留在这些器物上的文字成为研究中国文字发展不可缺少的可贵资料。

  先秦时期,早期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代表,西周以钟鼎文为代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割治政治,在不同地域里出现不同的文字,为此说这战国诸侯国中的文字其偏旁较为杂乱,形体繁简不定,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古钱币及先秦货币的出土,丰富了这方面的资料,尤以先秦钱币为材料,对研究先秦文字提供了新的佐证。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钱币以文字为饰,数千年来,钱币文字为研究文字发展和书法提供了珍贵资料。

  汉字用于钱币,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流通在南方的“蚁鼻钱”和方北的首布钱,都铸有文字,由于铸钱时使用的泥范,所以每范只能铸一钱,所铸的钱文,书无定势,字无定法,有大篆、六国时期的古文,这些文字的字画繁简,结构错杂。

  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文字也由大篆简化为小篆,钱币的文字也使用小篆铸造,也就是秦半两。半两钱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统一的货币。

  半两钱之后,钱币上的书法多姿多彩,包括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仿宋体、瘦金体、行书、草书等,风格多样,如始于战国的篆书体,先秦以前为大篆,秦时为小篆,王莽用悬针篆,南朝宋易为韭叶篆,更有宋代九叠篆,金代玉筋篆入钱文;三国蜀铸直百五铢,隶书正式入钱文,汉末楷书始入钱文,有的还使用了当时大书法家的笔迹。如唐代发行的“开元通宝”钱就是由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在宋代,书法用钱币铸造更是丰富多彩,有苏东坡手书的“元丰通宝”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大观通宝”等等,这些钱币上的书法有的端正古朴,有的刚劲纤秀,更使钱币书法奇葩,弥足珍贵。

  古钱币文字,到了南宋绍熙年之后,所用的字体逐渐被匀称的楷书所替代。清代钱币文字以满文和汉字并行。

  布币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先秦刀币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包金贝

  包金贝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有的铜贝外面包金故称为包金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花钱

  花钱源于汉代,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不是流通钱,因此铸造比较粗糙,民间把这种钱称为“花钱”。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其中“吉语钱”比较普遍,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多,明清花钱发展达到鼎盛,皇宫内也开始铸造花钱,而民间花钱也开始用上等的黄铜做材质。

  钱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为钱模。早期钱范的钱模直接刻划在石、铜质的范材上,也有用陶质刻划的。

  古钱币术语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说说古代钱币中的小知识-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