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说说“福建官局”及其所造钱币

时间:2019/4/22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尼松义/福建石狮


  在清末至民国琳琅满目的机制币中,有一种“福建官局造”的钱币十分醒目。这种钱币主要分为铜币和银币两类,其字体俊秀典雅,制作工艺精湛,钱币正面上方纪局所署“福建官局造”与别省钱币截然不同,因而在所有机制币中显得较为突出,值得藏界关注。

图1 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正面,上海博物馆藏,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伟先旧藏

图2 1900年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北京诚轩2007秋拍会首次上拍,以168万元成交

图3 福建官局造壹毫银币

图4 福建官局造贰毫银币

图5 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十文铜币

图6 福建官局造大闽关光绪元宝十文铜币

图7 福建船政局

  可是,福建官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是何时、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福建官局所造的钱币整体面貌是怎样的?笔者几乎翻遍手头所有的钱币专著并搜寻网络,却鲜有详细记载或说明,这更加激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与梳理的兴趣。

  一、福建官局的由来

  清末至民国时期,全国范围内的钱币制造是十分混乱的,这表现在除了官府设局造钱之外,有的地方省份还允许商人、民间进行铸造,从而使得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铜元和银元种类和版别甚为繁杂,难以统一,给正常的流通与使用带来了麻烦。

  鉴于此,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朝廷参奏“各省铸造银钱请统由官办不准商人搭股及自行铸造”。

  光绪二十二年(1896)福建接到户部咨文,称:“无论金银铜何项钱币,统由官办,不准商人附搭股本,更不准自行铸造,行闽遵照。”时任闽浙总督边宝泉接旨后,不敢怠慢,急令“该商停铸,改归官制,以收利权。”

  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清廷认为“各省设局太多,分两、成色难免参差,不便民用,且徒糜经费”,故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他各省一律停铸。各省如需银元,可由广东、湖北银元局代铸,“毋庸另筹设局”。此令遭地方反对,经大臣荣禄等力争,六月,清廷准许留广东、湖北、直隶、江宁、吉林五个银元局,其余各局停铸。

  光绪二十六年(1900),闽浙总督许应癸奏请清政府同意铸造银币,在原银元局的基础上筹建福建官银局,开始铸造和发行银币。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福建共计设立了三所铸造铜元的造币厂:南局、西局和东局(即闽海关铜币局)。

  可以说,福建官银局以及南局、西局和东局三个铸造铜元的造币厂就是福建官局,福建官局是上述银元局和造币厂的总称。

  笔者不揣浅陋,姑且对福建官局做一定义如下:福建官局,也可称福建官银局、福建官钱局、福建银元局,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闽浙总督许应癸奏请清政府同意,在原银元局基础上所建立的,此后还建有三所铜元局,它们承担着铸造和发行银币、铜币等钱币的任务。

  用现代通俗点的话说,福建官局就是清末民国福建省级的地方钱币生产制造和管理机构,就是福建省级的造币厂。福建官局是官方、省级地方政府组织成立的,它所生产制造的银币、铜币上署“福建官局造”,钱币具有官方权威性,有别于此前由地方商人所铸造的上署“福建省造”的福角。

  二、福建官局都造了哪些钱币

  福建商办银元局收归官办后,为了与商铸银毫有所区别,福建官局重新设计了银币的版面,正面铭文由原来的“福建省造”改为“福建官局造”,将背面“蛟龙”更换成“蟠龙”图案。福建官局除了继续铸造1.44钱、0.72钱、0.36钱3种币值的银辅币外,也试铸了库平7.2钱的官局造光绪元宝,这种1元型主币仅试铸了10枚样币,铸工考究,存世极其珍罕,被誉为“中国近代银元十大珍品”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有人说他手里有1枚这样的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你不要轻易相信他。

  我们有必要对这枚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进行解读。该币(图1)直径39.1毫米,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伟先旧藏,现为上海博物馆所藏。该币正面环点圈内镌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字样;钱文书法为馆阁体楷书;上镌“福建官局造”五字;下镌“库平七钱二分”六字;两侧并镌花饰;钱郭为齿纹。背面为蟠龙图居中,较其他省份龙纹有明显区别;外圈为英文省份及钱币重量,镌有“7”和“2”阿拉伯数字,并装饰有小花纹。

  这种甚为珍贵稀罕的试铸银样币,传世绝少。北京诚轩2007秋拍会曾首次上拍过1枚1900年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图2),拍出了168万元的高价。

  据台湾鸿禧美术馆《中国近代金银币选集》载:“光绪年间闽省所需银元均由粤省供应,维因路途遥远,往返费时,运汇多费,劳民伤财。闽督准商人孙利用集股购机,就在闽地试铸。未几奉户部令,不准商人附搭股本或自行铸造。后拟委派闽籍浙江候补知县孙葆办理,由善后局、盐道筹款续铸。后因局库支绌,无款拨给而作罢。乃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具奏续由官督绅办,是一时权宜之计,窒碍甚多,必须改为官办,以符政体。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委藩司张曾、盐法道杨文鼎督办局务,办理接受机器厂房、物料等事宜。其鼓铸费用均由该司、道设法筹款。铸成后发商行用。闽省自接办后改为‘福建银元局’。往后所铸银元,其币上端均书“福建官局造”,与他省截然不同。闽省习用银角,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及三分六厘流通极广,其主币七钱二分铸额不多,留存至今绝少。”

  除了七钱二分银币之外,清末、民国时期福建官局还铸造有壹毫、贰毫银辅币(图3、图4)。壹毫银币直径18毫米,重2.62克。贰毫银币直径23.5毫米,重5.3克。这两种银币正面珠圈中央有一小圆星,四周书“壹毫银币”“贰毫银币”四字,上下左右排列;珠圈上缘署铸造机构“福建官局造”字样,下缘镌纪值文字“库平七分二厘”“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左右两侧分列四瓣花星。背面珠圈中央有阿拉伯数字“10”“20”以纪值,珠圈上缘有英文“FOO-KIEN PROVINCE(福建省)”等,左右各饰一四瓣花星。

  据记载,福建省在清末先后设立了三个铜元局,最早的一个铜元局是南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设立,该钱局主要铸造发行当十铜元,也会铸造一些当五文和当二十文铜元。铜元材质为紫铜,铸造工艺精湛。第二个钱局是西局,该钱局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铸造发行铜元,该钱局只铸造发行当十铜元。第三个钱局是闽海关铜币局,俗称东局,该造币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也是铸造发行当十铜元。但该钱局由于经营不善,铸造铜元的时间较短。

  福建官局所造光绪元宝铜币共有五种,分别是:中心满文“宝福”当五文、中心满文“宝福”当十文(图5)、中心满文“宝福”当二十文、中心满文“宝福”行书“闽关”当十文、中心满文“宝福”楷书“闽关”当十文。

  其中闽关铜元是晚清时期闽海关铜币局所铸的一种铜币,称为“闽关铜元”(图6)。该铜元正面中心有“光绪元宝”四字,珠圈上方署“福建官局造”,下方署“每枚当钱十文”,两侧分列“闽关”二字,表明其铸造厂为福建闽海关铜币局,故名“闽关铜元”。钱背中央有蟠龙图案,珠圈外环以英文“F—K.CUSTOM—HOUSE”(译作福建海关)、“10CASH”(十文)字样,左右两旁饰有五角花星。这是晚清时期唯一一所由海关附设的铜元局铸造的铜元。

  光绪三十年(1904),福州将军兼署福建船政大臣崇善为解决船政经费部分来源问题,奏请在福建船政局(图7)内创设铜币局,因开办经费主要来自闽海关,故名曰“闽海关铜币局”,利用船政局内鱼雷厂闲置厂房,添购机器,鼓铸铜元。

  次年七月,闽海关铜币局正式开办,地址在福州马尾“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前。当即委派候选道马景融为总办,候补知府马庆骐为提调,候选县丞张启正为总监工。原计划每日夜生产铜元160万枚,但由于机器设备不够精良,加之工匠操作不太熟练,开办之初产量不高,日铸额不及10万枚。后来违规向日本购买进口铸币铜饼直接印花,每日产量才逐渐提高至50余万枚。

  综上,福建官局和福建官局所造钱币是中国钱币历史上出现的一个独特现象,而由于史料缺乏,加之业界对其关注不够、挖掘不深,导致还有许多未知内容依然困扰着我们,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说说“福建官局”及其所造钱币-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