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

上一页
1/80页 共2358

明清两代铸造工艺令人称赞 铜器赏藏两相宜

时间:2016/8/29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明清两代铜器铸造工艺之所以令人称赞,是因为其承传了唐、宋、元等传统艺术,同时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通过模仿、吸收和消化以及融会贯通后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在林林总总的古器物收藏中,青铜器是一项颇为高雅的传统收藏门类。但明清铜器也毫不逊色,其典雅精致、古色古香的型制,尤其是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似乎更能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典雅精致炉火纯青铜器,特别是明清铜器,是在青铜器已经走向衰退而保存下来的优秀铸品,除了如汉唐铜镜、宋代仿古铜器外,明代的宣德炉、清代的宫廷铜器等,至今仍盛名不衰。

  史料证实,明清两代铜器铸造工艺之所以令人称赞,是因为其承传了唐、宋、元等传统艺术,同时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通过模仿、吸收和消化以及融会贯通后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元朝以降,明政权的建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明嘉靖征银代役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推动了明代手工业乃至铸造技术的发展,皇家设有内廷“铸冶局”,汇聚能工巧匠,专制御用器皿及兵器。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明宣德三年为皇家铸造的宣德炉,几乎达到了不惜工本、务求完美的程度。而清代的铸铜在继承了明代工艺精华的同时,去其糟粕,更加细化了铸造工艺,从而使得清代的铜器铸造工艺更趋成熟和完美,其中尤以北京、苏州、广州、云南等地最著名,被人称为“苏州样,广州匠”。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珐琅工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哪一类器皿,凡是金属类,均有珐琅镶制。在明清两代铸造的铜器中,仿古铜器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鼎、尊、觚和爵等。此外,陈设铜器也是明清铜器中一个重要种类,比如动物造型、花卉造型等。这些铜器,大的多陈设于室外,而小的则样式多变,精巧玲珑,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陈列着“铜狮”、“铜鹤”、“铜龟”等大型铜器。

  功纯艺精古意盈然上海市收藏协会理事、著名的铜器收藏家夏乾峰先生,在20多年的集藏生涯中觅到的明清铜器,或摆件,或香熏,计有200多件,而且件件功纯艺精,古意盈然,不仅显示出明清两代铸铜技艺的精湛,而且还承载着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现撷取其中的两件,试与同道共赏析。

  明末清初红铜“瑞兽”摆件此“瑞兽”摆件为明末清初之遗存,红铜质地。由于年代久远之故,表面已积有一层黑褐色包浆,自然厚泽,抚摸手中,沁人肺腑。瑞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之一,就像麒麟、凤凰、龙等一样,被民间广泛信奉。

  此瑞兽躯体圆浑壮实,兽首仰天,作蹲地仰首伏,前爪直撑,后爪曲踞,兽尾上翘,宽大的兽嘴含着一枚铜钱,铜铃般的双眼,仿佛正张望着茫茫苍天。颔下须毛、后颈披鬣作简单处理,两侧仅饰有几朵波浪纹,而胸前则系着铜铃,若是把玩手中,铜铃会发出清脆悠扬的铃声,令人神往。

  该摆件的制作工艺看似较为简约,但躯体各部位把握准确,形象生动逼真,显示出当年艺匠的不凡功底,能遗留至今,实属不易。

  明“太平有象”铜鎏金塔形香炉此件塔形香炉为陈设日用器具,由大象造型与塔形香炉两部分组成,系明代遗存,包浆光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太平有象”之“象”,因性情柔顺,且又谐“祥”之音,故而寓含“太平吉祥”。而塔形香炉之“塔”,则为“浮屠”之意,民间素有“救人一命,胜造七节浮屠”之说。

  此塔形香炉虽然仅为三层,但仍具佛家的“乐善事,广积德”之意。此塔形香炉上部为纯红铜质地,下部栏杆却为红铜鎏金。大象全身采用红铜鎏金工艺,只见大象四肢直立,俯首直视,鼻尖上曲,尾巴似在摆动,象背两侧均饰有“人”字纹饰,凹凸分明,象背上莲瓣纹与塔形香炉连接,造型古朴,肃穆高雅。

  虽然此器鎏金处有见淡影甚至剥落之痕迹,可能是遭岁月沧桑、或者是长年使用之故,但仍不失为珍罕之物,极具收藏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明清两代铸造工艺令人称赞 铜器赏藏两相宜-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