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明崇祯青花竹石花卉纹筒瓶

时间:2021/4/1 15:05:4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刘东/安徽合肥


  明末崇祯时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景德镇官窑也因此停烧,只有民窑瓷器还在苦苦支撑,仍有部分民窑精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文来介绍一件明崇祯时期的青花竹石花卉纹筒瓶(见图)。

  这件青花筒瓶,高28、口径7.5、底径7.8厘米,20世纪50年代安徽省休宁县征集,现收藏在安徽博物院。此筒瓶为敞口,直颈微束,溜肩,直筒形长腹,平底,底部不施釉,有弦痕,胎质原细而洁白,使用过程中沁入污渍。口沿下部以青花饰一周叶尖朝下的蕉叶纹,颈肩部暗刻一周纤细的卷草纹,瓶身腹部青花绘奇石、修竹和折枝花卉,花竹丛中有蜂蝶飞舞其间,瓶身近底处暗刻两周纤细的弦纹。

  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一般将明末清初的这段时期称之为“转变期”“转型期”或“过渡期”,有学者考证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景德镇官窑停烧,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官窑重新恢复生产,在这之间的七十余年就是“过渡期”的具体时间。由于官窑的停烧,给了民窑充分的发展空间,窑工们摆脱了官窑体制的种种束缚,反而可以自由地创新与发展。莲子罐、筒瓶、大花觚、净水碗等都是这一时期别具特色的器型,就筒瓶而言,其形体纤秀、颈部微束,当为一种插花用器,而在此之前绝无此造型,康熙之后又悄然而止,是过渡期瓷器中极具代表性的产品。

  “转变期”还体现在装饰和绘画风格的改变,崇祯瓷器的外壁上、下部常见有纤细的暗刻纹饰带,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们称之为“锥拱暗花”,可能是窑工们用一种很细的锥状工具在胎体上刻划出的花纹,施釉后纹饰即处于釉下,形成暗花。器身外壁上、下部锥拱暗花纹饰带是崇祯朝瓷器独特的装饰方法,此件青花筒瓶的颈肩部和瓶身近底处都有锥拱暗花纹饰带。

  该筒瓶主纹饰是竹石图,“竹”在传统绘画中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竹”的外形笔直、挺拔、清幽,而且有“竹节”“中空”,因此被人们赋予了坚韧不拔、高风亮节、谦卑虚心的品格,与“梅”“兰”“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又与“松”“梅”一起称作“岁寒三友”。“竹”又常与“石”一起出现,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就极擅长画竹石图,并自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从中不难读出“竹石”所象征的品行。

  而这件筒瓶笔直、修长的造型,又正与竹子的外形相似,相得益彰。

  整体观之,这件青花竹石花卉纹筒瓶,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青花发色浓淡适宜,绘画笔法细致,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实为一件十分难得的明末青花瓷珍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明崇祯青花竹石花卉纹筒瓶-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