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2/1568页 共47020

丝绸之路钱币“大”字币探秘

时间:2018/9/2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阿不来提·阿不拉、克然木·玉素甫/吐鲁番


  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原地区有着非常紧密的文化关系,尤其是铸造方孔圆钱,是不可争论的中原钱币文化进入西域地区的特征。笔者曾偶遇两枚非常罕见的西域“大”字币。该“大”字币为钱币学术界提供了进一步研究西域减字币“元”字币、“中”字币、“大”字币的实际材料。这两枚“大”字币持有以下特征。

两枚“大”字币

唐代“中”“元”字币各一枚

唐西域“元”字币

  第一枚“大”字币钱币非常薄,非常轻,但是感觉比较结实,是圆形长方孔钱币。该钱币红铜质,锈比较严重,无法看到铜肉,绿黄色锈,有土色,钱币背面绿锈不太均匀、有点状式绿锈,锈非常结实,具备出土特征。该钱币正面上面只有一个“大”字,钱币外围和内穿无轮廓、光平背,内孔显得比较大。该钱币重量1.2克,直径22毫米,内孔长8.5、宽7.5、厚度1毫米、最薄的地方厚度0.5毫米,“大”字高度为6.2、宽度为8毫米。字显得非常清楚,比较肥润,感觉非常自然,“大”字铸造比较浅,“大”字头上面有一个铜留点,整个钱币铸造工艺比较粗糙,“大”字第三笔捺“乀”比较短,符合古代“大”字常见的写法。

  第二枚“大”字币钱币非常薄,非常轻,但是感觉比较结实,是圆形方孔钱币。该钱币红铜质,锈比较严重,无法看到铜肉,绿黄色锈,有土色、点状式绿锈,锈非常结实,具备着出土特征。该钱币正面上面只有一个“大”字,钱币外围和内穿无轮廓、光平背,内孔显得比较大。该钱币重量2克,直径23.2、内孔8、厚度1毫米、最薄的地方厚度0.75毫米,“大”字高度为5.5毫米,宽度为7.6毫米。字显得非常清楚,比较肥润,“大”字铸造比较浅,整个钱币铸造工艺比较粗糙,“大”字第三笔捺“乀”比较短,符合古代“大”字常见的写法。

  笔者认为这两枚“大”字币有很多共同特点,同时存在不同之处。第一“大”字币、第二“大”字币两枚钱币铜质、制造和各项计量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众人周知在唐代西域铸造过“元”字币、“中”字币、“大”字币。华光普主编的“中国钱币大集”书第310页录入过“中”字币钱币拓片,并明确提名为“减字币”,王永生2006年出版的“新疆历史货币”书第49页录入过“中”字钱和“元”字钱的彩色图片,见清代李佐贤《古泉汇》,也是他最早提出“中”字钱、“元”字钱币。王永生“新疆钱币”1995年第二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文章提到:正如清代钱币学家李佐贤在(古泉汇)中指出的那样泉上“中”字乃建中之省文,“元”字乃元(宝)之省文,“中”字与建中(通宝)无异,“元”字与大历元宝无异,实建中钱之别品也。这次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古城出土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中就同时伴随有“元”字钱、“中”字钱及“大”字钱,不断证明了李佐贤的推断是正确的,同时还告诉我们: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系统中,除“元”字钱、“中”字钱等别品外,还有一种新发现的别品“大”字钱,应该是由大历元宝派生而来。储怀贞、倪江平曾在《对吐鲁番面世的大历、建中、元、中钱币的研究》文章中提到《中国古钱谱》记述:大历元宝为大历年(776—779)所铸。建中通宝为建中年(780—783)所铸。该文章中提到过“元”字币、“中”字币。但是没有提过“大”字币,可以肯定笔者发现的以上两枚“大”字币是非常罕见的钱币。

  古代高昌时期,在钱币上使用了汉文、粟特文和回鹘文等不同文字。钱币上比较常见的汉字有“中”“大”“元”等字,而且把“中”“大”“元”字写在高昌钱币的中间、中上面和中两边等比较显赫的位置,可以看得出来丝绸之路古代人对“元”“中”“大”等字的敬仰。笔者也是借鉴其他钱币研究者的定论,统一认为“大”字币是模仿中原王朝“大理元宝”年号的钱币,所以把“大”字铸在钱币上面部分,而且只写了一个“大”字,这表示对“大”字的敬仰。可以推测“大”字币是古代高昌国、龟兹国所在范围内铸造流通的第一个“大”字的钱币。

  笔者认为“大”字币的铸造、流通时间和历史比较长。以上两枚“大”字币的版式不一样。钱币颜色、光平背和“大”字的字体特征、钱币的厚度基本一致,但是内孔形状不一致。可以得出结论该钱币系采用两种不同铸造技术。这两枚“大”字币钱币内穿具有汉代晚期“五铢”钱币大内穿特征,厚度具有“龟兹五铢”钱币特征,说明“大”字币是模仿中原王朝“大理元宝”年号的钱币。根据“大”字币的版式具备不同钱币的特征来看,该钱币使用年代跨度比较长。

  但是西域“元”字币、“中”字币、“大”字币铸造工艺有区别“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龟兹五铢”和其余西域方孔圆钱,铸造工艺比较简易,不具中原或者西域铸造的“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钱币铸造技术。另外“元”字币、“中”字币、“大”字币有钱币正面一个字、轻、薄、内孔大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该“大”字钱币等减字币渊源于中原汉代五铢钱币,也具备着西域钱币铸造技术特征。“大”字钱币铸造得特别薄,造成钱币的不易保存,存世量特别少。这两枚“大”字币的主要特征比较接近“龟兹五铢”和龟兹、玉田等地铸造的“龟兹无字”钱币。自古以来,新疆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引进了比较先进的中原钱币铸造技术,“龟兹五铢”钱币是一个案例。“大”字币跟“龟兹五铢”一样薄肉、轻、内穿大、光平背(部分“龟兹五铢”钱币光平背)。“龟兹五铢”钱币的铸造年代为公元91—102年开始到公元7世纪,仿造汉代五铢钱币铸造。笔者认为大孔穿钱币就是汉代“五铢”钱币的特征,也是仿造汉代“五铢”钱币铸造。目前,“大”字币、“中”字币、“元”字币的铸造年代、铸造地点、“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的减字币等全部是一个推测,没有具体的有关铸造地点和年代方面的文字记载。这造成了对研究西域“大”字币、“中”字币、“元”字币的重大奥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丝绸之路钱币“大”字币探秘-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